清咸丰年间一名官员在府衙视察时,发现食材中有一块印着文字的豆腐,由于他喜欢研究金石书法,马上就发觉不对劲,赶紧询问来历,经调查得知,晒豆腐的板子竟是东晋文物“爨(音同窜)宝子碑”。
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介绍,清朝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云南曲靖一名“知府”邓尔恒在府衙厨房视察,无意中瞥见一块古怪的豆腐,上面竟印有文字,他仔细研究后,发现内容像是传说中的“爨宝子碑”,赶紧询问厨师这块豆腐的来历,得知豆腐是从附近杨旗田村一家豆腐店买来的,邓尔恒赶紧到店家查看。
邓尔恒一进门就看到用来晒豆腐的石碑,上面确实刻满了许多文字,豆腐长时间放在石碑上晒,因而形成凸纹,豆腐店老板表示,乾隆年间他的祖父在耕地时,意外挖出这块石碑,当时不清楚石碑的价值,只觉得日后可能派得上用场,因此就搬回家,直到家里开始经营豆腐生意,他们才将石碑用于晒豆腐,一用就是几10年。
邓尔恒了解爨宝子碑的来历后,将石碑买回去放在府内,并对碑文内容进行研究和解读,还将心得刻在石碑左下角空白处,为防止爨宝子碑再次落入他人手中,又将石碑移至曲靖的武侯祠,民国期间各地军阀混战,曲靖也不例外,1927年几名士兵进行修筑工事时,想将武侯祠内的爨宝子碑搬走当作石材。
一名读书人张士元得知后,为了保住爨宝子碑,不顾危险与军阀交涉,成功取回石碑,使石碑免于被摧毁的命运,之后时任民国政府内政部长周钟岳,委托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现为曲靖一中)的第一任校长谢显琳建造爨碑亭,并将石碑收藏于此。
爨宝子碑的全名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刻于东晋太亨四年,即公元405年,高190厘米、宽71厘米,碑文约400多字,内容记录墓主人爨宝子的生平和赞美,而石碑上的字体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反映出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的迹象。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