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考虑摞奖牌本身的超高操作难度,要弄清楚此问题的答案,似乎并不困难:我们只需要统计出历届奥运会颁发的奖牌数量和每块奖牌的厚度,再加以计算即可。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为此,我们需要稍微回顾一下奥运会奖牌的历史。在古代奥运会上,获胜选手的奖品是编织成环状或马蹄铁状的橄榄枝,他们可没有什么奖牌可拿。即便在第1和第2届现代奥运会上,获胜选手也没有奖牌。在1896年的雅典奥运会上,冠军的奖励是一枚银牌和橄榄枝,亚军的奖励则是一枚铜牌和月桂枝。在1900年的巴黎奥运会上,大部分获胜选手的纪念品是奖杯。直到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第3届奥运会才开始正式采用金银铜牌的规则。幸运的是,国际奥委会很厚道地为前两届奥运会各项赛事的前三名选手补发了奖牌。
由于早期奥运奖牌的外观风格全凭设计师的个人爱好,因此诞生了不少奇形怪状的奖牌样式。为此,国际奥委会不得不颁布了奥运奖牌设计的几点基本要求:1、只有各项赛事的前3名才能获得对应奖牌;2、奖牌形状以圆形为主,辅以缎带或链条;3、奖牌直径不得小于60毫米,厚度不得低于3毫米;4、材质方面,金牌含6克黄金,银的纯度为92.5%(即所谓的纯银),银牌由纯银打造,铜牌通常是含锡或锌的铜合金。
值得一提的是,3毫米只是奖牌的最低厚度要求,再加上标准颁布之前的那些“异端”存在,导致实际上,各届奥运奖牌厚度差距极大。例如,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奖牌厚达9.8毫米,而1912年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会的奖牌则只有1.5毫米厚。鉴于里约奥运会仍在举办之中,所以这次的统计数据暂且将其排除在外。
最后的具体计算结果如下:之前30届奥运会颁发的奖牌总数是14714枚,如果将它们平放着堆成一摞,将高达85.619米。如果再算上之前所有冬季奥运会颁发过的2864枚奖牌,高度将增加到105米左右。由于国际奥委会没有对残奥会的奖牌尺寸设立过专门要求,导致其样式五花八门,难以统计,这里只好作罢。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