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环球解密(点击复制)微信
当前位置: 未解之谜网 > 未解之谜 > 无心的宇宙

无心的宇宙

2017-1-16 未解之谜网

公元1933年,纳粹党取得德国政权后,基于政治因素,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焚书运动。当佛洛伊德听到自己的著作也成了灰烬,曾语重心长地说:“人类向前迈进好大一步。如今他们烧我的书就心满意足,要是换成中世纪,我自己会被他们烧死。”

立于其殉难处的布鲁诺铜像

(图像来源:维基百科)

这位心理学一代宗师在这么说的时候,不知心中有没有特定人选,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他所想到的受难者,八成是那位名留青史的“科学烈士”布鲁诺(Giordano Bruno, 1548-1600)。他在下狱七年后,被绑在罗马鲜花广场的火刑柱上活活烧死。

由于在一般人心目中,布鲁诺的名气远不及“日心说”的创始者哥白尼,因此在网络尚未出现的时代,常有作者在有意无意间将两者混为一谈。事实上,他们两人毫无交集,哥白尼去世五年后,布鲁诺才呱呱坠地。

至于真正的烈士是如何惹来杀身之祸,就要话说从头了。

“日心说”虽然是划时代的理论,但仍有不少疏漏之处,例如哥白尼并不知道行星轨道并非完美的圆形(这要等到十七世纪初,由克卜勒来修正),也不了解太阳系是靠万有引力维系的(这就要等到十七世纪末了)。

然而,早在十六世纪末,布鲁诺就提出了远远超越“日心说”的主张。借用现代语言,这些主张大致包括下列三点:

1.宇宙可能无限大,恒星可能无限多。

2.每颗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周围都可能有行星环绕。

3.每颗行星都可能孕育着生命,包括高等智慧生物。

可想而知,在当时罗马教廷眼中,这等主张绝对是罪不可赦的异端邪说。原因很简单,倘若还有其他世界,那么《创世纪》是否需要改写?(起初,神为每个太阳创造天地……)而圣父虽然仍能保有唯一性,但圣母与圣子是否因此成了复数?

另一方面,就天文学发展史而言,这般的“偏激言论”其实是领先时代的真知灼见。例如“每颗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这个主张要等到公元1800年前后,才成为天文学的正式理论──距离布鲁诺殉难,足足有两百年之久。

换句话说,直到十九世纪初,天文学界才终于明白天外有天的道理。太阳只是太阳系这个家族的中心,事实上每颗恒星都可能有自己的家族,因此太阳系不能再和宇宙画上等号。至于“日心说”的内容,则应被修正为:“太阳并非宇宙的中心,只是太阳系的中心。”

讽刺的是,罗马教廷在这个时候,才逐渐学着接受原始的“日心说”。这方面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日心说”的相关经典一度全是禁书,包括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克卜勒的《新天文学》、《天地间之和谐》、《哥白尼天文学概要》,以及伽利略的《关于两种天地体系之对话》。直到1835年,这些天文学的经典才正式解禁。

不过,布鲁诺的全部著作仍保留在教廷的禁书清单中,直到那份书单于1966年作废为止。

回到天文学的主题。既然“日心说”已被大幅修正,是不是该改个名字呢?比如说,既然每颗恒星都是自家的中心,我们是不是该用“多心说”取而代之?这个名词固然正确,只不过没有人这么用。

因为随着物理学的发展,十九世纪的天文学家已经不再关心“中心”的问题。说得更明确些,就物理学而言,“中心”只是座标的原点,任何位置都有资格胜任。根据这个观点,“地心说”其实并没有错,只是不够自然罢了,否则也不可能称霸两千年。

在天文学界,这种“去中心化”的思想原本只是不成文的共识,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中叶,随着宇宙学的兴起,开始有人将它奉为圭臬,并冠以“哥白尼原理”这个名称。

看到这里,想必有人会大摇其头,因为哥白尼明明是“日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原理”却意味着“去中心化”,这岂不是打着红旗反红旗吗?

所以,或许应该改称为“布鲁诺原理”才对?可惜也没有人这么说,大概是布鲁诺的名气不够响亮吧。因此想来想去,还是“无心说”这个名称最切实际。

况且“无心的宇宙”这个概念非常容易用直觉来理解,因为:

如果宇宙无限大,它就没有任何边缘,既然没有边缘,当然无法定义“中心”。

另一方面,科学家早已肯定有限的宇宙同样没有边缘。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拿球面来类比,请问在一个光滑球体的表面,你能找到任何“边缘”或“中心”吗?

谈完“无心说”之后,还需要对刚才提到的宇宙学简单做些补充。

且说到了二十世纪,天文学和物理学互动越来越密切,终于产生了两个爱情结晶: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这就意味着在此之前的宇宙学并不是真正的科学,只能算是哲学的一支,因此为了区别,最好称后者为“宇宙论”。

至于罗马教廷对这门新兴科学的态度……

其实到了二十世纪,罗马教廷也与时俱进,愿意接受“天外有天”这样的概念了。(但还是无法接受“人外有人”,或许正因为如此,在天主教会的正式纪录中,布鲁诺目前仍是异端。)

既然接受了“天外有天”,也就不至于反对宇宙学;非但不反对,就某方面而言,罗马教廷还相当支持这方面的研究。比方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登基后不久,梵蒂冈就举办了一场正统的宇宙学研讨会,时间是1981年秋。

著名的“渐冻科学家”霍金坐着轮椅参加了这场盛会,并且发表了一篇题为〈宇宙之边界条件〉的论文。这篇论文的物理意义有些深奥,但背后的哲学意义却很简单:宇宙的诞生不必借助于任何外力。

研讨会的最后一天,教宗亲自前往致词。在他的讲稿中有这么几句话:“任何一种关于世界如何诞生的科学假设,例如太古原子发展成整个物质宇宙的假说,对宇宙起源这个问题都无能为力。科学本身解决不了这个难题,我们需要一种凌驾物理学与天体物理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形上学;尤其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来自神启的知识……”

共有478阅 / 0我要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吧返回顶部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


请勾选本项再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