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近日发展出了一种技术,可以使经过超低温保存的人类以及猪只样本快速解冻,组织没有任何损伤;这项技术也许可以让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不用再漫长地等待。
超低温保存能够将生物组织以液态氮的极低温,长时间冷冻起来,再将之活化,而且不会造成任何损伤,科学家一直努力着,想要以较大的组织跟器官样本,来实现这个技术。
在科幻小说中我们读过这种神奇的手段,能够延长人类的寿命,但其应用上有一个更为实用的层面:只要医院能够掌握这种技术,便可以将器官长期地安全储藏起来。
如今,在美国平均每日有22个人因为等不到可供移植的器官而过世。其中,最大的难题不是器官供应的短缺,而是器官只能冷藏短短的几个小时,否则就会产生永久性的损伤。
这情况意味着,即便器捐数量充足,要适时地找到受赠者,并即时送到手术台上,还是一项亟待解决的困难。
经估计,每年捐赠的心脏与肺脏,超过60%最后的命运都是遭到丢弃,因为只能保存几个小时,在这与时间的竞赛中,有极大的机率,医院无法将器官送达受赠者那儿。
在科学转译医学期刊中,由明尼苏达大学的John Bischof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写道:“那些被丢弃的器官,只要有一半可以被成功移植,这就表示着,在两到三年内,这些器官的候选移植名单就会不复存在。”
目前来讲,更佳的解决方案就是超低温保存,让器官组织可以在摄氏-80度到-190度(即华氏-112度到-310度)的范围内冷藏。
在超低温保存的领域中,一项占领导地位的技术叫做“玻璃化”(vitrification),能够用摄氏-160(华氏-256度)的低温,将生物样本冷却至玻璃态(glassy state,或称混凝态)。事实上,玻璃化技术已经被Alcor这样的人体冷冻公司应用于人脑上了。
藉由玻璃化的作用,器官可以被储藏长达数年,或者更久,这意味着,医生可以建立一个可供移植的器官银行,使得任何需要心脏或肺脏移植的病患不用再苦苦等候。
虽然目前我们看似解决了冷冻的难题,但另一个关卡是,在解冻器官的过程中,会产生冰晶,进而损害组织细胞,甚至使之破裂。
在过去,科学家曾成功地将小型的组织样本解冻,但大约只有1毫升的容量大小。当组织越来越大,大到接近一整个人类器官的规模时,目前在冰上缓慢加热的热传导技术,就徒劳无功了。
然而,现在情势已有所不同,明尼苏达大学的团队宣称,他们研发出了一项新的技术,能够让超低温保存的人类或是猪只样本快速解冻,而且脆弱的冷冻组织将毫发无损。
Bischof说:“这是第一次,即使面对更大的生物组织,我们还是能以每分钟摄氏百度以上的速度,成功且均匀地将保存的组织解冻,而且不会造成任何损伤。”
相对于热传导的手法,其团队使用纳米粒子,以相同的速率加热整个组织,所以冰晶便无法形成,组织也不会受损。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科学家将二氧化硅包覆铁氧化物纳米粒子(silica-coated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加入一种溶液中,并施加一个外部磁场,好均匀地产生热量。
之后,他们将1至50毫升不等的多个人类与猪只组织样本加热,有些使用的是新的纳米加温技术,其他则使用传统的缓慢加温法。
与控制组不同,使用纳米粒子加热的组织并无任何受损的迹象。
以下你可以看到两者的不同结果,在红线左侧的是使用纳米加温技术的组别,而右侧则是控制组:
解冻之后,科学家还能成功地把纳米粒子从样本上冲洗掉。
其团队也试着加热一管80毫升的溶液,其中不含任何组织,结果显示其加热率跟较小的样本一致,也代表着这种技术有规模化的可能。
团队成员写道:“简单来说,当需要加热的容量只有1毫升时,在生物机械试验跟热传导快速加热的可行性上,纳米加温有同样的效果,在50毫升时,纳米加温优于传导加温;而且技术面上,纳米加温可以将容量提升至80毫升。”
“在未来,我们相信纳米加温可以被应用于1公升的容量或者更多、更大的组织或是器官上。”
以下你可以亲眼看见生物组织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被解冻的情形:
其团队也坦言,如果更大的组织或是整个器官要解冻的话,必须把纳米粒子注入到其中,而不只是环绕着它们,才能可能均匀地加热,不过这是他们研究的下一个阶段了。
必须提到的是,研究团队尚未成功地在器官上实现这项技术,因为器官中组织的排列很复杂,而且由多个不同类型的组织所构成。
这需要很多优化与微调,所以说,要让超低温保存的器官重新活跳跳,还需要一段时间。但这是第一次,我们得以见证这么大容量的组织被成功地解冻,这可是很令科学界兴奋的。
这样完整研究被发表在科学转译医学期刊中。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