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到很晚,然后早上盯着闹钟挣扎起床,是许多人的日常。对此社会现象,许多人都把原因归咎于是睡眠行为被延迟的缘故,当社会倾向让大家都生活到越来越晚时,有人就提议说,不如把上课时间/上班时间改晚一点,如此一来这些压力大晚睡的高年级学生/主管,就能提起精神上课了。
然而最新的研究却说,这种方法虽然听起来很合理,但实际上一点屁处也没有。学者透过数学模型告诉我们,睡觉的重点除了睡多久之外,还必须看什么时候睡,睡眠前后的环境如何,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因素,生活只会越来越累。
许多人的日常示意图
源自于17世纪荷兰数学家惠更斯的理论,我们知道了生理时钟与真实时间的不同,通常生理时钟都比较慢一些,因此透过一些机制保持与真实时钟同步,是人体调整作息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许多研究都指出,这种同步生理时钟的机制都与生活周遭的光与暗环境有关,也就是说,我们什么时候照到光线,以及照到了多少光线,是决定我们的生理时钟的关键。
在上古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同步到的生理时钟与真实时间并无差异。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变迁,我们不必那么早起床,晚上也有灯光可以辅助我们,这就开始产生了社会时差。
简单来说,大概就是因为闹钟与台灯的关系,我们不必早睡也能早起,一样能在夜晚工作,因此同步到身体的生理时钟开始乱掉了,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时差。
社会时差产生示意图
了解了社会时差与人体同步机制后,科学家想知道,如果更晚起床,人体会发生甚么变化呢?
在研究中,学者透过数学模型建构答案。简单来说,他们发现了晚上照更多光线的人,倾向于有更高的社会时差。社会时差越高,就代表生理时钟不断地错误同步,再加上睡眠不足,如此一来,周一到周五疲倦,周六周日睡到中午的现象会越来越严重,而人也会开始产生睡眠障碍,逐渐失去健康。
也就是说,延后上课时间并不是改善学生的睡眠不足与疲劳的好方法,只要有足够的睡眠时差,他们一样会翘课睡到中午。
那些极端型的夜猫族,对于夜晚灯光气氛与环境最感到满意,上课延后会让他们很高兴,因为可以更晚睡好做完自己的私事,但实际上他们承受的社会时差却是越来越多,这并没有改善他们的睡眠与作息问题。菲利浦博士(Andrew Phillips)如此说着。
研究也提到了,不同年龄对于光的敏感度也略有不同,对于青少年(17岁上下)来说,熬夜照光带来的社会时差是最大的,而这些结论与模型,透过适当的修正参数,一样适用于其他年龄。但对于身心还在发展的孩童与青少年来说,拥有正常的作息,对于他们的学习来说特别重要。
这研究带给了我们一个新的生活指示,对于只认知到睡眠不足的普罗大众来说,除了要睡得饱以外,把握白天机会完成工作与杂事更是关键;而对于那些难以调整作息的人来说,尝试调整生活的光暗环境也许是个好办法。
例如睡觉关大灯、戴眼罩,醒来一有机会就晒晒太阳或照照光;睡觉时在家中,最好有个能隔绝外界光污染的窗帘,如此一来才能让我们身体觉得,我们真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关的生活机能与家庭灯光配置,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是一波新的商机。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