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环球解密(点击复制)微信
当前位置: 未解之谜网 > 技术创新 > 电学牛顿

电学牛顿

2017-8-31 未解之谜网

写过科普文章的人都知道,若想以白话文介绍科学,必须善用浅显易懂的类比。例如黑洞可以比喻为无底洞,任何人失足掉下去,都会注定万劫不复。
不过,既然只是比喻,切忌不可过度延伸,否则一定会出现荒腔走板的推论。比方说,万一你将黑洞和无底洞画上等号,就会得到黑洞也能探测的结论──只要在身上绑一条足够坚固的绳索即可。
但是在将近四百年前,笛卡儿这位“近代哲学之父”似乎没有这个警觉。举例而言,他观察到河流中不时会出现漩涡,导致河面上的落叶在原地打转,立刻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认为这就是太阳系的运作原理。
不久之后,笛卡儿便提出他的重力理论:太空中充满一种名为“以太”的神秘物质,它们绕着太阳不停旋转,形成一种太空涡旋,于是行星就像落叶一样,随着这个涡旋绕着太阳公转。
这个理论被后人称为“涡旋学说”,它比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1686)早了整整半个世纪。
●剃刀之下
相信很少有人知道,牛顿不但支持过“涡旋学说”,甚至一度深信不疑。后来基于种种原因,他才和笛卡儿分道扬镖,进而发展出自己的万有引力定律。
最明显的原因就是“涡旋学说”前提太复杂,既要假设以太存在,又要假设它们具有特殊的运动模式。相较之下,万有引力定律的前提就简单很多:任何两个物质都会互相吸引,引力的大小服从中学课本里的那个公式。

(由此可知,牛顿应该也是“奥坎剃刀”的信徒。如果你对奥坎剃刀不太熟悉,请先浏览〈鸡蛋与剃刀〉这篇文章,因为本文可以算是它的续篇。)
一百多年后,在一篇电学论文中,作者不但提到上面这个故事,还将自己的处境和它相提并论。他大致是这么说的:“奥斯特发现磁极沿着垂直电线的方向移动,就认定电物质是在绕着电线打转,正如笛卡儿认为他的涡旋沿着行星公转方向运动。而我根据牛顿哲学的指导,将奥斯特观察到的现象化约为直线方向的力量。”
这篇论文的作者,就是家喻户晓的法国科学家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 1775-1836)。

本文的四位主角(依象限顺序):牛顿、笛卡儿、奥斯特、安培(图像来源:维基百科)
●大器晚成
安培成长于法国大革命那个动荡时代,父亲甚至枉死于断头台,在他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但他仍凭借过人的天分和坚强的毅力,以自修的方式出人头地,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不过命运似乎相当捉弄人,在四十五岁之前,心细手巧的安培一直没找到足以让他好好发挥的题目。
安培的科学研究横跨物理、化学与数学三大领域,但他早年对物理学几乎毫无贡献,数学上的成就也不起眼,唯独在化学圈还算小有名气,例如“氟”这个元素就是他发现的,此外他还是元素周期表的先驱之一(早于门得列夫半世纪)。
西方有不少关于机会的谚语,最有名的当数“机会青睐有所准备的人”。这句话正是安培的写照,公元1820年九月,当他获悉“奥斯特实验”之后,立刻认出那就是自己等了大半生的机会!
安培放下手边的工作,全心投入这方面的研究。不久之后,他就有了自己的独到心得,以及更上一层楼的实质成果。
由于拥有一双巧手,安培得以亲自设计并进行相关实验,而数学专长则让他能用精确的公式分析和描述实验结果。这种得天独厚的双重本事,在当时可说无人能出其右。例如法拉第虽然是实验科学的顶尖高手,却顶多只有中学的数学程度。
然而更重要的是,安培始终奉牛顿为精神导师。无论科学方法或哲学思维,他都尽量以牛顿为依归(奥斯特的精神导师则是哲学家康德,才会产生“电冲突”这种带有哲学背景的概念)。我们甚至可以说,安培是直接将牛顿的力学体系移植到电/磁学,或许正因为如此,后来马克士威在其传世之作《电学与磁学》中,将安培誉为“电学中的牛顿”(Newton of Electricity)。
●取而代之
接下来,让我们试着用最精简的方式,介绍一下安培的电/磁学研究成果。
一、在“奥斯特实验”出现之前,只有磁铁与地磁发出的磁力会导致磁针偏转。现在,既然确定电流也能产生类似的效应,安培直截了当地假设“电流也会产生磁力”(这就是“安培定律”的定性叙述)。换句话说,在安培看来,所谓的奥斯特实验就是把“磁铁和磁针相吸相斥”取代为“通电的电线和磁针相吸相斥”。
二、安培进一步想到,既然磁针是个小型磁铁,那么“通电的电线”其实也能扮演磁针的角色。于是他大胆假设“两条通电的平行电线也会相吸或相斥”,而小心求证的结果是果然正确。
三、由于电线中并没有任何“磁极”,安培因而提出另一个重要假设:磁力纯粹由电流产生。然后,他试着利用这个假设,反过来解释磁铁与地磁的成因──磁铁之所以具有磁力,是因为里面有“微型电流”;地球之所以具有磁力,亦即所谓的地磁,是因为地球内部藏着“巨型电流”。就今日观点而言,这两个推论的正确性可说八九不离十。
四、后来,安培将他发展的这套理论命名为“电(的)动力学”(法文Électrodynamique, 英文Electrodynamics),之所以省略“磁”这个字,正是因为他坚信“一切的磁力皆源自电流”。
●剃刀边缘
我们曾经强调,“奥坎剃刀”虽然是非常成功的经验法则,但它绝非金科玉律,也欠缺扎实的科学根据,只能算是一个哲学理论。
这意味着奥坎剃刀并不能判断科学理论有多么正确,最现成的例子就是笛卡儿的涡旋理论并非完全错误,而万有引力定律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瑕疵。此外,奥斯特的“电冲突”其实也有可取之处,反之安培的“电动力学”则有一个致命的缺点。
这是因为在牛顿与安培的理论中,都隐含了“超距力”这个概念,亦即力量能从甲地直接瞬间传到乙地,既不需要媒介,也没有任何中间过程。反观笛卡儿与奥斯特的理论,则是依靠媒介(以太、电冲突)来传递重力和磁力。

笛卡儿《哲学原理》(1644)书中关于涡旋理论的插图(图像来源:维基百科)
根据现代物理学的观点,“超距力”其实并不存在,否则就会出现超光速的现象,那是现代物理学绝不容许的。这就代表任何作用都是广义的“接触力”,例如根据广义相对论,重力的媒介是弯曲的时空,因此太阳吸引地球的机制其实是“太阳导致时空弯曲,弯曲的时空困住地球”。
磁力的媒介则是现代人都很熟悉的磁场,不过耐人寻味的是,电冲突的概念其实和磁场非常接近。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奥斯特曾经列举“电冲突”具有如下特性:
1.它只对磁性物质起作用,对非磁性物质则会直接穿过。
2.它会扩散到电线外面的广大空间中。
3.它沿着圆形运动,因为放在电线上下方的磁针朝相反方向偏转。
只可惜奥斯特数学不太好,仅能提出这种定性的描述,而他的哲学思维又太强烈,以至于把“场”的概念越说越晦涩。
然而信不信由你,科学史上第一个将“场”讲得清清楚楚甚至老妪能解的人,竟然是数学程度更差的法拉第──他的妙招也能算是一种比喻,不过那当然是另一个故事了。

《电动力学现象的数学理论──纯粹以实验为推论基础》(图像来源:Google Books)安培的电动力学研究集中于1820-1826年,研究成果尽收本书。
注:晚年的牛顿成为奥坎剃刀的积极鼓吹者,例如他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二、三版中,将这把剃刀衍伸成两条“推理规则”:
(一)解释自然现象用足够的原因即可,不得过度使用。
(二)要尽量用同一个原因来解释相似的效应。
总而言之,就是呼吁大家节约使用“原因”。(这组“推理规则”共有四条,由于规则三、四和奥坎剃刀无关,在此就不深究了。)

共有466阅 / 0我要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吧返回顶部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


请勾选本项再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