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一些很明显的原因,大学对于易患抑郁症、焦虑症及其它精神疾病的孩子而言是一段艰难时期。除了第一次远离家人之外,许多大学生会面临以往从未经历过的社会和学术压力。这种环境会恶化已存在的问题,而在最坏的情况下会导致自杀行为。但是,现代大学文化中是否存在着一些会加剧这种自杀风险的特殊层面呢?
这是Julie Scelfo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一篇既悲伤又有趣的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之一。她跟踪访问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名20岁学生Kathryn Dewitt,她表面看上去既快乐又成功,可实际上却在和抑郁症及自杀念头作抗争。2014年1月份,一名大一新生Madison Holleran自杀身亡,她对此感到十分震惊。在随后发表的博客日志中,她写道:“妞,你在搞什么鬼?!我才是那个应该先行一步的人!你还有许多可为之活下去的东西。”
在Scelfo看来,像Dewitt和Holleran这样的女生之所以感到无尽的压力,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不仅要有所成就,更要看起来毫不费力。
在Holleran自杀过后不久,宾州大学开始在校园内检验学生的心理健康。今年公布的最终报告上建议校方增强(心理健康)服务力度,延长咨询中心的开放时间,指派一条电话线使得任何有困扰的同学更容易获取资源帮助。另外,它还发现,其校园文化中有一个潜在的威胁生命的层面:“宾州脸”。长期以来,学生们用此来形容即便在悲伤或压力山大的情况下,也要表现出快乐和自信的行为。
尽管“宾州脸”这个名称是特属于宾州大学的,但它所代表的行为却不然。2003年,Duke在一项报告中描述其女性学生是如何感受到来自“毫不费力的完美”所带来的压力:聪明、有成就、健康、漂亮、受人欢迎,所有一切都看不到努力的痕迹。在斯坦福,它被称为“鸭子综合征”。鸭子表面上看起来悠闲地滑行在水面上,然而水面之下的鸭掌却在疯狂不断地划动着。
Scelfo指出,科技加剧了这种现象。一位咨询师认为,社交媒体使学生们错误地以为同龄人毫不努力。每天的繁重课程和你无法理解的微积分问题使你筋疲力竭,这已经够糟的了;而更糟糕的是,当你在一天结束之际打开朋友圈,却发现你的所有朋友(无论校内校外)都似乎正过着完美的生活。这很容易带来孤单感和无助感。
有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可以增加使用者所做的社会性比较,从而削减他们的快乐。故而,社交媒体除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作为有效的联结工具之外,也同样拥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