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solved Mysteries
当前位置: 未解之谜网 > 历史故事 > 古代牌匾为何错别字特别多?避暑山庄多一横没写错!

古代牌匾为何错别字特别多?避暑山庄多一横没写错!

2022-4-15 未解之谜网

不少人参观古迹时会发现,古人题写的匾额错别字特别多,不是多一点就是少一撇,难道是古人不识字吗?

以著名的“承德避暑山庄”为例,避字右侧的辛就多了一横,还有杭州西湖“花港观鱼”的鱼字变成3点,这些字究竟是不小心写错,还是别有用意呢?

不少古人题写的匾额经常出现错别字,例如西安碑林里一座亭子的牌匾上,写着“碑林”的碑字上就少了一撇,还有杭州西湖“花港观鱼”鱼字变成3点;扬州大明寺的牌匾“风流宛在”,流字的头部少一点,在字却多了一点;承德避暑山庄的“避”字右侧的辛多了一横;成都武侯祠“明良千古”明字的日被写成目

有些牌匾题字写成错别字,后世甚至会流传该写法别具意义,例如清代两江总督刘坤所题的“风流宛在”匾额,“流”少一点但“在”却多一点,被指是劝说少点风流、多点实在,但事实并非如此,流字最早出现于金文,后来的隶书、楷书演变出加点与不加点两种写法,例如王羲之就喜欢不加点的写法,在《兰亭序》中流字就没加点,后代名帖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流字也都没加点,而“在”也是同样的意思,加点的写法在古字很常见。

康熙所题的“承德避暑山庄”也是相同原因,避字右边的辛多了一横,后世认为应该是皇帝写错字,但当时也没人敢纠正,还有一说是皇上忌讳“避”字,有逃避的意思,因此才多加一横,但经研究后发现,此写法最早出现在篆书、隶书中,常见于北魏、唐代的书法作品里,而康熙精通四书五经,可能因此采用篆隶的写法

以现代的字来看古代书法作品,确实会发现很多错别字,因为汉字经多年演变,经过每个朝代,字也可能有所不同,有些字确实是将错就错,但有的反而是古字写法更正确,例如西安“碑林”碑字右侧是卑,小篆写法原本是“甲”,随着演变而变成如今的写法。

还有“花港观鱼”鱼字变成3点,虽然象形字看似为4点,但此意思与“热、烹、煮”不同,并非代表火,而是鱼尾的样子,从小篆变成隶书后才会被写成4点,但在一些汉书文献中,可以看到不少2点的写法,之后4点虽然开始普及化,但仍旧有人写成2点或3点,而草书则是写成一横,也就是简体字的写法。

错别字也就是所谓的“俗体”,俗字若有知名文人写过,后世就会更喜欢用这种写法继续书写,有些也是为了显示自己古文的功力深厚,因此喜欢书写古体,例如成都武侯祠“明良千古”明字的日被写成目,这其实是汉代《石经》里的正宗写法。

tags:
共有783阅 / 0我要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吧返回顶部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


请勾选本项再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