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古代建筑或寺庙等地方的门口,都会摆设一只或一对石狮子,在日常生活中很常看见它们的身影,但事实上古代并没有产出狮子,而是从外国流传进来的生物,到底为什么古人会用石狮子来守门呢?对此历史学家给出解答,其实背后受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指出,狮子应该是在汉代或汉代以前就已传入中原,且无论狮子或狮子早期的称呼“狻猊”都是外来语音译,其中狻猊被认为来自于塞族语言“sarvainai”,后来波斯国家进贡狻猊,其名称又受到波斯语“shir”影响,改称为狮子。
起初东汉的石狮像和西亚的十分相似,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制作石狮像的工匠没有看过真实的狮子,导致造型越来越走样。更有趣的是,真实的母狮没有鬃毛,但古代工匠并不知道,为了区分石狮像的性别,他们特别发明了几个特征,包含左雄右雌,以及公狮捲毛、母狮直毛,更直接的方法就是在母狮脚边设计小狮子。
而石狮像除了摆设以外,也象征勇武,这点主要是受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像是在唐三彩的陶俑中,可以发现有不少头戴狮皮帽或虎皮帽的形象,而这个英雄形象就是来自于古希腊。
后来也衍生出石狮像的辟邪作用,因为华人社会自古以来有所谓的“勐兽禁忌”,为了不让邪鬼进入宅邸,就必须依靠更加凶恶的形象,像是最早的门神神荼、郁垒,以及较常见的门神秦琼、尉迟恭,都是凶狠的勐将;除此之外还可以依靠勐兽,例如狮子、老虎,还有神兽獬豸等,都能够负担起守门的重任。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