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就很热,晚上若没开冷气,几乎是难以入眠,现代人还可以穿短袖或无袖衣物消暑,而穿着长袍的古人到了夏天,服饰方面会有变化吗?古人服装多为长袍马褂,不过到了端午节时,他们也会换上材质较轻薄的衣物,甚至薄到呈现半透明。
古代夏季气温其实并不低,在唐贞元及南宋绍兴年间,都曾发生过热灾与旱灾,在200年前的北京,温度更曾达到44度,面对如此热的天气,古人也会受不了,因此从南北朝时期开始,每到端午节,当时的人就会换季改穿夏装,宫中还会向皇帝进献夏季御服,皇帝也会赏赐群臣由特别面料制作的服饰,民间则是改穿轻薄透气的衣裙。
而轻薄的“纱罗织物”就成古人的材质首选,例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襌衣,重量仅49克,在唐代诗人欧阳炯的诗词中《浣溪沙.相见休言有泪珠》,“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此时还恨薄情无?”就有提到纱罗,虽然诗词与古画中,多描绘女性穿纱衣,但纱衣并非女性专利,白居易担心好友元稹在通州中暑,就曾送他一件纱衣,元稹之后还回赠绿丝布及轻容纱。
不过“纱”在古代属于昂贵布料,百姓多穿葛布与麻衣,自先秦开始,古人夏天就喜欢穿葛布,在《韩非子》提到,上古尧帝的服饰就是“夏日葛衣”,在《天工开物》记载有关夏服的介绍,材料多为苎麻、葛、苘麻或芭蕉,江西临川的巧匠还发明一种名为“醒骨纱”的材质,混合芭蕉茎丝与蚕丝,比一般布料更轻透,不过无论纱还是葛布,由于质地轻薄,穿在身上会呈半透明,因此平常只能在家穿,如果要出门办事,依旧要套上一件衣服。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