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solved Mysteries
当前位置: 未解之谜网 > 历史故事 > 古人豪饮却千杯不醉?误会大了,历史学家揭真相

古人豪饮却千杯不醉?误会大了,历史学家揭真相

2022-10-2 未解之谜网

古人爱喝酒,魏武王曹操用杜康解忧,唐朝诗人李白喝四斤酒照样写诗,东晋诗人陶渊明更是嗜酒如命,这些古人都是出了名的好酒量,但为何他们可以千杯不醉呢?历史学家指出,当时的酒其实度数不高,再加上后世对于古时候量词的误解,才会造成他们千杯不醉的错觉。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表示,在翻阅古籍的时候经常看到“李白斗酒诗百篇”、“武松十八碗过景阳岗”,这种豪饮却不会醉的状况是真的吗?首先,元代以前的酿造技术不高,并没有蒸馏酒,平时大家喝的都是粮食酒、果酒,酒精浓度一般不超过19度,和现代大部分的红酒差不多,因此通常都只会喝到微醺的程度,不至于醉到完全断片。

再者,于赓哲指出,后世对于古人使用的量词其实存在误解,宋代作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就曾提出质疑,认为古人的饮酒量过大,动不动就喝数十斤甚至百斤以上,比如“汉人有饮酒一石不乱”,经常说自己喝酒一斛,换算下来等于二斗七升,让沈括不禁怀疑“人之腹中,亦何容置二斗七升水邪?”

对此,文史学家王瑶在《文人与酒》中提出看法,认为古时候的“斗”不是指容量,而是指装酒容器的形状,所以一斗酒也就等于现代的一大碗,而“石”则是依循权量的习惯使用,比斗更大的就叫石,并没有实指重量,因此也就不存在古人豪饮却千杯不醉的情况了。

tags: 酒精,
共有678阅 / 0我要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吧返回顶部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


请勾选本项再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