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是烹调时不可或缺的调味料,但酱油并非现代才出现。早在先秦时就已存在,但当时的酱类似于豆瓣酱,东汉时甚至还用鲜肉制作,但当时仅有达官贵人才能吃,直到大豆开始普及,不少人发现酿造出来的味道与酱相似,大豆所酿制的酱才广泛流传。
根据《动历史》报道,“酱”在先秦时已广泛存在,但当时的酱并非现代的酱油,而是类似于豆瓣酱或黄豆酱,孔子就曾说《论语.乡党》提到,“不得其酱,不食”,指食物要尽量精,而肉类要切得细,若是调味品不好,他就不会吃,可见孔子就酱也非常讲究。
东汉尚书崔寔(音同石)在《四民月令》写下,“至六月、七月之交,分以藏瓜。可作鱼酱”、“正月,可作诸酱,肉酱、清酱”,而其中的鱼酱类似鱼虾制成的鱼露,肉酱则是将肉剁成泥发酵,常称为“醢”(音通海),不过酱料的原料成本高,基本上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用,在古希腊、古罗马也有类似调味料。
直到大豆开始普及,而且风味与酱味道相似,才开始在民间流传,目前普遍认为,酱油雏形出现于西汉,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还在《齐民要术》纪录使用酱油所做的菜品,到了宋朝,诗人林洪在《山家清供》写下,“韭菜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酱油这种说法第一次出现,从此沿用下来,酱油之后传入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一带,口味也随地区习惯而有所变化。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