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多数朝代都是“母凭子贵”,身为皇太子的母亲,身份、待遇自然都高人一等,不过在北魏却出现一种奇怪的制度“子贵母死”,皇帝想要立太子,必须先杀掉他的生母,导致后宫嫔妃人心惶惶。
历史作家邙山野人指出,“子贵母死”制度的创立者是北魏第一任皇帝道武帝拓跋珪,他中年以后长期服用寒食散,这是一种有毒的药物,导致他性情大变,动不动就滥杀无辜,还不到40岁身体状况就变得很差,因此他想尽早确立继承人,在8个儿子之中,只有18岁的长子拓跋嗣,和16岁次子拓跋绍的年龄较为合适。
然而建立北魏政权的鲜卑族为游牧民族,原本没有明确的王位继承制度,也因此拓拔部早期的内乱不止,而在内乱过程中,王位争夺者的母族、妻族也都加入其中,加剧了内乱的复杂性,事后还会形成母族、妻族干政的局面,尤其是贺兰部、独孤部、慕容部,这些人多势众、实力强大又常与拓跋部通婚的部落,更是威胁皇族的存在。
拓跋珪上位后,虽然实行了一系列离散部落、削弱外戚的措施,但他们的实力仍非常强大,而长子拓跋嗣的生母就来自独孤部,次子拓跋绍的生母则来自贺兰部,拓跋珪担心,如果选长子继承皇位,未来他的生母刘氏就会“母以子贵”,凭藉太后身份干政,独孤部的外戚也会趁机在朝廷扩张势力,长期下来可能引发新的动乱。
为了杜绝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拓跋珪决定采取“子贵母死”制度,向长子拓跋嗣宣布要立他为太子的同时,也告诉他母亲被赐死的坏消息,拓跋嗣悲恸不已,竟离家出走跑入山中。
拓跋珪相当生气,打算改立次子拓跋绍,并将其生母贺氏幽禁,打算把她也杀死,贺氏吓得写信向儿子求救,拓跋绍立即买通宫内太监,弒父救母,拓跋嗣得知宫内政变消息,于是回宫讨伐,以弒父为由赐死拓跋绍母子,最终顺利坐上皇位,并且一登基就立刻追封生母为皇后。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