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脑“装假成真”的实验
几年前,科学家决定对詹姆斯的假说展开终极的测试,他们对受测者进行脑部扫描,请受测者做出害怕的表情。研究者从机器窥探受测者的大脑,他们看到杏仁核非常活跃,因此推论受测者的确有恐惧的感觉。所以,研究人员得到了终极的证据,证明假装感受可以直接影响大脑。
一九六○年代末期,年轻的詹姆斯.莱尔德(James Laird) 在罗切斯特大学攻读临床心理学博士。在某次实习课程中,指导教授要求他访问患者,同时教授透过单面镜在一旁观察。访谈过程中,患者的脸上突然出现一抹不寻常的微笑,那微笑引起莱尔德的好奇,他想知道患者露出那不寻常的表情时是什么感受。
患者不寻常的微笑勾起莱尔德的好奇心。图/giphy。
他开车回家的途中,脑中一再浮现那次访问的情况,对那抹微笑益发好奇。最后他逼自己做出同样的表情,以了解那是什么感受。他惊讶地发现那微笑让他瞬间快乐了起来。好奇之下,他接着尝试皱眉,心情马上难过了起来。那次开车回家的奇怪体验,从此改变了莱尔德的职业生涯。
当晚他回到家后,马上走到书架前,查询情感心理学的相关资讯。巧的是,他拿起的第一本书就是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
微笑就会变得快乐?
莱尔德阅读詹姆斯失传已久的理论,觉得那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在车内微笑后马上变得更快乐了。他也意外发现那理论已归入史书,从来没做过应有的测试。为了测试,莱尔德邀一些志愿受测者到他的实验室,让他们微笑或皱眉,然后告知感受。根据詹姆斯的理论,微笑的人应该会比皱眉的人快乐许多。
不过,莱尔德担心受测者可能会迎合他,说出他想听的结果,所以他必须想办法在隐瞒实验的真实目的下,让他们微笑或皱眉。
后来,他巧立了一个名目。他告诉受测者,他们参与的实验是研究脸部肌肉的电流活动,并在受测者的眉宇间、嘴角和下巴边缘装上电极。接着,他向受测者解释,情绪的变化会影响实验结果,为了避免情绪造成误差,要求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告知情绪变化。
莱尔德决定进行表情与情绪关联的实验。图/envatoelements。
电极器当然是假的,但是那个巧立的名目让莱尔德可以偷偷地把受测者的表情转为笑脸或苦脸。为了塑造愤怒的表情,他叫受测者把眉宇间的电极器往下拉,用咬牙切齿的方式收缩下巴上的电极器。为了塑造快乐的表情,他叫受测者把嘴角的电极器往上扬。
受测者依照要求改变表情后,接着他给受测者一张表格, 上面列了一些情感的项目(例如,激动、不安、快乐、懊悔等等),请受测者评估各种情感的感受度。结果相当惊人,跟詹姆斯在十九世纪末的预测一样。受测者在做出微笑的表情后,觉得更快乐;在皱眉后,觉得更生气了。
研究过后,莱尔德访问受测者,问他们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在实验中会有那些不同的感受。只有少数几人把新感受归因于脸部表情的操控,其他人都无法解释感受的转变。其中一位把表情转为皱眉的受测者表示:“我其实毫无怒气,却不自觉地想到令我发怒的事情。这实在有点荒谬,我知道我正在接受测试,没理由生气,但我就是控制不了。”
受试者因为皱眉的表情感到愤怒的情绪。图/envatoelements。
立刻就快乐起来的方法
十九世纪初,俄国戏剧导演康斯坦丁.史坦尼斯拉夫斯基(Constantin Stanislavski)发明了方法演技(method acting), 颠覆了戏剧界。这种表演方法的关键在于鼓励演员以控制行为的方式,在舞台上体验真实情感。
这种方法常称为“魔力假使”(the magic if)(“假使我真的有这种感受,我会怎么表现?”),一些知名演员也采用这种方式。例如,马龙白兰度、华伦比提、劳勃狄尼洛。
同样的方法也用于探讨“装假成真”原理的实验室研究中。假设你现在参与验证“装假成真”原理的研究,首先,用 1 到 10 来评估你目前快乐的程度,1 代表你刚跌进水沟里的心情,10 则代表你看到最痛恨的敌人跌进水沟里的心情。
接着,请开始微笑。不过,我要的不是短暂挤出没什么感觉的微笑,请依照以下的指示微笑:
坐在镜子前。
放松额头和脸颊的肌肉,嘴唇微开。在科学界,你现在的表情称为“中立”,像一张空白的画布。
将嘴角肌肉往后拉向耳朵,尽量把笑容拉大,笑到眼晴周围产生纹路。最后,把眉部肌肉轻轻扬起,维持这个表情约二十秒。
收起表情,想想你现在的感受。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