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solved Mysteries
当前位置: 未解之谜网 > 动物世界 > 研究发现:灰鹦鹉会无私帮助同类获取食物

研究发现:灰鹦鹉会无私帮助同类获取食物

2023-10-4 未解之谜网

非洲灰鹦鹉为伙伴提供用于交换食物的金属环,表现出互相帮助的行为。(由Anastasia Krasheninnikova提供)

鹦鹉因其聪明的行为而走红网络。它们奇妙地展示说话、解决问题,甚至匹配彩色玩具的能力。西班牙的一项研究也表明,非洲灰鹦鹉可以向其它鹦鹉“提供帮助”,即使自己并不会从这种行为当中获利。

科学家们早就知道,鹦鹉和乌鸦、渡鸦还有喜鹊一样,都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大脑,可以与黑猩猩和大猩猩等灵长类动物相媲美,这让它们拥有“羽毛猿”的称号。

尽管科学家曾在野外的鹦鹉中观察到了合作行为,但西班牙最近的一项研究是第一次在非哺乳动物中观察到“自发性的有利社会”(voluntary prosocial)的助它行为。

在实验中,非洲灰鹦鹉为伙伴提供用于交换食物的金属环,表现出互相帮助的行为。(由Anastasia Krasheninnikova提供)

科学家们观察了14只“自愿”参与(它们可以自由选择退出)的非洲灰鹦鹉,它们成对分组。实验的目的是观察其中的一只鹦鹉是否会向另一只赠送用于交换食物的金属环。不用说,它们做到了。

一对鹦鹉被带到一个有机玻璃盒中,有机玻璃隔板将它们隔开。在玻璃的两侧,面对研究人员,每只鸟都有一个圆孔,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该圆孔为它们提供核桃仁。

隔板上的另外两个孔允许鹦鹉相互转移物体。

在之前的实验里,这些非洲灰鹦鹉已经学会了与研究人员交换金属环以换取食物,也就是说,它们知道用金属环可以“买到”食物。现在它们面临着新的任务:

研究人员覆盖了其中一个喂食孔,因此只有一只鹦鹉,即“搭档”,可以与研究人员交换食物,而另一只鹦鹉,即“受试者”,只能获取放置在其侧面的金属环。

研究人员用小耙子将金属环滑入有机玻璃盒的受试鹦鹉的一侧。(由Brucks&Von Bayern提供)

从第一次实验开始,研究人员就发现,当研究人员伸出张开的手掌时,受试鹦鹉(拥有金属环,但没有机会用金属环交换食物的鹦鹉)总是自发地向其搭档提供金属环。

这种帮助行为只能意味着受试鹦鹉知道其搭档可以用金属环换取到食物。研究人员说,在分析了鹦鹉的动机之后,他们认为在实验中所发现的助他行为是因为“(在群体中生活),鹦鹉需要有更高的认知能力”。

为了确定这种帮助动机,他们进行了许多对照实验以消除其它可能性:

当两个交换洞都被覆盖,而且研究人员不在场(没有提供食物奖励机会)时,受试鹦鹉向其搭档提供的金属环明显减少,这证明这些互助行为不是出于社交或仅仅是嬉戏。

受试鹦鹉向搭档鹦鹉赠送金属环,让搭档将金属环交给实验人员以换取食物。(由 Brucks & Von Bayern提供)

当只有受试鹦鹉而没有搭档在场时,受试鹦鹉就很少转移金属环,这表明它不仅仅是想将金属环尽可能靠近研究人员的手。

接下来,实验人员反转了搭档和受试者的角色,这是鹦鹉一开始无法预料到的,所以,助他行为不是因为鹦鹉期待得到“恩惠”的回报。

从一开始,当有机会提供帮助时,它们就这样做了。如果没有机会,它们就不会这样做。

搭档鹦鹉用金属环和研究人员换取核桃。(由Brucks&Von Bayern提供)

该研究发表在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非洲灰鹦鹉)直接向搭档提供金属环的大多数情况发生在它们的搭档有需要的时候”,作者在他们的研究中写道,“类似实验设计中的类似助他案例仅在猩猩和倭黑猩猩中报道过……”

研究人员猜想,非洲灰鹦鹉拥有更大的社会认知能力可能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群体庞大,一个群体可以有多达1,200只鹦鹉。

该研究还研究了蓝头金刚鹦鹉,其结果与非洲灰鹦鹉不同:蓝头金刚鹦鹉试图将金属环尽可能靠近交易洞,但没有给搭档提供帮助。它们的鸟群规模要小得多,在10到30只之间,与伙伴的互动更加有限,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它们的助他行为比较少。

非洲灰鹦鹉的乐于助他是否源于某种内在动机(比如帮助同类的鸟类),或者它们是否预期未来会得到回报,这些机理都不确定。研究人员希望从进一步的研究中找出这些答案。

共有534阅 / 0我要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吧返回顶部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


请勾选本项再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