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solved Mysteries
当前位置: 未解之谜网 > 动物世界 > 跨物种沟通即将成真!若有动物的“翻译魔芋”你想拥有吗?

跨物种沟通即将成真!若有动物的“翻译魔芋”你想拥有吗?

2023-11-10 未解之谜网

人与动物之间的沟通一直是科学界和哲学界十分引人关注的一个议题。传统观点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之间的沟通受到生物学和语言能力的限制,因此很难实现真正的互相理解。然而,近年来,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已经开始转变,并且有一些迹象表明跨物种沟通有望成为现实。

为什么科学家认为跨物种沟通即将成真?从海豚到水豚、从蜘蛛到山猪,人工智慧能成为所有生物的万能“翻译魔芋”吗?当人类真的破解了另一物种的沟通方式,未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跨物种沟通即将成真?图/giphy

为什么动物沟通,备“兽”关注?

从古代神话、经典传说,到热门动漫影视,都有不少能说人话、化为人形的动物,像是美猴王孙悟空、驯鹿乔巴、还有火箭浣熊,这些拟人化的角色虽然外表参杂兽的特质,却往往更有人性,故事也着重呈现人与兽人如何从误解到包容,让我们为之动容。

什么是动物沟通?

首先要有一个清楚的认知,那就是人类跟所有其他的动物,都各自受限于自己的感官,活在不同的“环境界”(Umwelt),这个德文的意思是说每一种生物都活在独有的感官泡泡里,所见、所闻、所听、所尝、所触都跟其他生物截然不同。你想想,连人与人之间都会因为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媒体教育而对同一件事物有天差地远的诠释了,对跨物种来说,不同的感官体验让彼此如同身处完全不同的世界。

例如,海龟和许多鸟类能感知地球的磁场,藉此进行长距离迁徙;而响尾蛇具有红外线感觉器官,能够在黑暗中感知几米外的猎物体温。蝙蝠则使用回音定位来捕捉飞蛾等猎物,每秒发射两百次超音波脉冲,并根据百万分之一秒的时间差距来精准定位目标。斑海豹则依赖其特殊的胡须来察觉鱼游过的流体动力,犹如水中留下的轨迹。角蝉使用震动通信,能够透过植物表面传递信息给其他角蝉,即使对人类来说是听不见的。至于我们的忠实伙伴狗,它们的世界主要由气味构成,能够分辨地下埋藏的松露、潜藏的地雷、古迹、毒品甚至主人身体内的肿瘤等各种气味。

狗狗的世界主要由气味构成。图/giphy

那么,海龟要如何跟我们这些没有磁场感应的人类解释它们的感觉呢?蜂鸟又要怎样才能描述它看到的一亿种颜色呢?这真的是鸡同鸭讲,甚至比牛头更不对马嘴!

但有越来越多科学家认为,随着人工智慧(AI)的快速进步,破译动物的沟通方式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AI 能帮上什么忙呢?首先,机器不具备人类的偏见,因此能帮助研究者更理解动物沟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辨识我们和动物之间的差异。

其次,机器学习技术能够辨识那些对于人类难以想象或无法感知的动物感官讯号,这些包括声音、振动、光线、化学物质等。机器可以帮助分析这些讯号,并帮助我们理解动物想要传递的讯息。

最后,AI 还可以基于动物讯号,开发出预测动物行为的模型。例如预测动物的交配行为或迁徙模式,或何时可能需要寻找庇护避免捕食者。

此刻的我们对于深度学习能完美辨识图像语音,以及 GPT-4 或 PaLM 2 等大型语言模型能生成语言,甚至跟我们交谈,完全不觉得奇怪,但可能仅仅 10 年前,这都还像是天方夜谭。那么将这份能力运用在动物身上,也将变得理所当然……吗?

现在科学家已经做到什么程度?破解了哪些动物语言呢?

科学家正在使用人工智慧来解读各种物种的动物沟通方式。

例如乌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科学家 Christian Rutz 长期研究南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亚乌鸦( New Caledonian Crow ),它们是少数能够制造工具的鸟类,会把树枝的叶子拔掉,做成钩子来钓虫,不同群体的作法也有差异。他发现岛上不同乌鸦群体有不同的叫声,可能是文化得以传播的关键。身为乌鸦专家的他加入了 ESP 地球物种计划,研究二十年前已经野外灭绝,现在只剩圈养个体的夏威夷乌鸦,他们用机器学习来比较圈养跟野生乌鸦的录音,了解圈养是否改变了乌鸦的词汇,例如注意威胁、求偶等重要的叫声,是否已经在圈养环境中失去了,如果我们破译这些叫声,可能可以帮助这些乌鸦重新野化。

或许我们可以预测鲸鱼会说什么,反过来和它们对话?图/giphy

哺乳类的另一个成员鲸鱼更是重点研究对象,2020年成立的 CETI,由 40 多名科学家、跨15 个机构组成,是最受关注的鲸语破译团队。他们除了驾船出海用水下麦克风偷听鲸鱼对话,也使用无人机从上方监看,更计划在加勒比海海底安装三个监听站,从远处捕捉离海岸 12 英里处抹香鲸聊天的喀哒咔嗒声。以前啊,抹香鲸的声音被比拟为单纯的二进位代码,但其实更为复杂,而机器学习可以重新辨识这些声音。图灵奖得主,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西蒙斯计算理论研究所所长莎菲·戈德瓦塞尔( Shafi Goldwasser )受访时就说, CETI 的目标就是要像 ChatGPT 一样,能预测鲸鱼会说什么,甚至反过来和鲸鱼对话。

这些只是 AI 解读的众多物种中的一部分,其他还有不少鸟类、灵长类、海豚、蜘蛛、蚂蚁、蜂类,或与人亲近的猫、狗、猪等,也都是目前被科学家认为有机会破译其“语言”的生物。

如果我们成功解读出了动物的语言,我们又该从什么角度与动物沟通?我们所“理解的语言”真的一样吗?

就算解读动物沟通,能避免拟人化的陷阱吗?

尽管机器学习在许多情况下表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准确性,但动物的声音、姿态和其他讯号往往具有多义性,也就是同一个讯号可能有多个意思,很难正确解释它们的含义。此外,机器学习再强,目前也存在限制,特别是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感知机制,如电感、磁感和费洛蒙等。

在漫画《濒临绝种团》跟《海巫事务所》中,动物跟人类除了偶尔吵架之外,基本上相处得极为融洽,这也是我们人类想象中希望的情境,就是能与动物友善地、无恶意地沟通。而在《 IVE 》这部异色科幻作品中,则提出更现实的问题。汪幼海博士认为 IVE 为了与人接触,如鮟鱇鱼一般的饵球竟然为了吸引人类而变成人形,甚至可以与人沟通。虽然令人惊喜,但这也意味 IVE 的目的就是要让人类成为其血肉的一份子,获取其基因,因此也使用类似费洛蒙的物质吸引人类男性。对鮟鱇鱼或 IVE 来说,这是很自然、毫无恶意的,但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恐惧的杀戮。大自然中本来就有许多“爱”是以杀为结局,包括蜘蛛、螳螂等。人类又要如何在对事物理解前提完全不同的情况下,与动物更深度沟通呢?

图/pexels

在科学研究上,我们情不自禁地把动物拟人化更是个麻烦且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要是过于拟人化地认为动物跟人类共享一样的情感,可能导致研究者在实验设计和解释结果时受到情感干扰,使研究不客观。此外,拟人化也会使研究者更容易面临到底是该保护动物权益,还是进行实验研究之间的冲突,陷入伦理的困境。

但若反过来,要是有科学家认为动物跟人类完全不同,因此缺乏同情心,不尊重动物权益,伦理问题只会更严重。现在大家对动物福祉很关注,尤其是在涉及动物实验和野生动物保护的时候,研究人员对动物无感情的态度反而可能导致研究受到质疑。更重要的是,这会让科学家缺乏共鸣和洞察力,忘记我们也是动物。因此啊,如何拿捏分寸,在过分拟人跟缺乏同情的两端之间找到适当的位置,也是动物沟通研究者的重要问题。

人类会将破译动物沟通的能力拿来善用吗?怎样算是善用呢?

在石虎、黑熊跟水獭转生变高中女生、IVE 开始对人类有兴趣之前,机器学习的确可帮助我们监控和保护濒临绝种的野生物种,透过解读其沟通方式,更了解它们的需求和行为,制定更有效的保育策略。也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圈养动物的情感和需求,从而改进在人类照顾下的生活品质。

然而,当播放动物声音以吸引它们或干扰它们时,会不会对它们的行为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甚至不可逆地改变群体的文化,从而威胁它们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假讯息在人类世界已经够麻烦的了,想象一下,若连动物世界也都被假讯息入侵时,会发生什么事呢?

共有402阅 / 0我要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吧返回顶部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


请勾选本项再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