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可能与创伤后压力症候群有关?图/GIPHY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形容疑神疑鬼、惊恐不安,典故来自历史上著名的“肥水之战”。当时的惨烈状况,前秦苻坚甚至可能出现与战争有关的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PTSD 的症状。
根据《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和《晋书.卷七九.谢安列传》的记载,东晋时期野心勃勃的前秦苻坚意图征服中原,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 383 年),他率领庞大的八十万大军逼近肥水,准备进攻东晋。
东晋派出大将谢玄和谢石带领八万精兵抵抗。苻坚错误地认为东晋兵力不足,自以为占有优势,计划迅速击败晋军。然而未料到谢玄巧妙运用奇袭战术,使苻坚损失了许多重要将领和士兵。
在肥水战前,苻坚登上寿阳城观察晋军的情势,却发现晋军部队整齐有序,士气高昂,战斗力十分强大。他遥望八公山,发现山上长满无数草木,随着风吹过,那些草木地晃动就像无数士兵在移动,于是他转身对弟弟苻融说:“你看那山上,还有那么多实力强大的军队,谁说晋军很少呢?”这显示出他内心的忧虑和恐慌,也是“草木皆兵”的由来。
后来苻坚的军队在淝水一战中遭受重大失败,苻融壮烈战死;苻坚本人中箭受伤,只能率领残兵拼命逃回北方。当他们逃亡的过程中,只要听到风声呼啸、飞鹤的鸣叫声,他们都以为晋军仍然紧追不舍,他们日夜奔逃,饥寒交迫。然而,当他们最终回到北方时,庞大的百万大军已经损失了七八成。逃亡的过程他们疑神疑鬼,恐惧不安,也是成语“风声鹤唳”的由来。
看不见的敌人——战争压力造成的心理创伤
我们对于 PTSD 的了解,是建立在数百万归来士兵们的真实体验。图/GIPHY
我们对于 PTSD 的了解,并非一朝一夕就在医学上产生了共识,从误解到了解,是数百万归来士兵们的真实体验。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早期, 英国远征军(British Expeditionary Force)发现多达 10% 的英国军官和 4% 的士兵在战斗后出现一些医学上的症状,包括耳鸣、健忘症、头痛、头晕、震颤和对噪音过敏,甚至有人表现出恐慌、恐惧、逃跑,或是严重到无法思考推理、睡眠、行走或说话。由于这些症状和脑部神经直接受伤类似,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因中枢神经受伤而导致的精神疾病,但奇怪的是那些士兵们的头部其实并未发现任何的外伤。
1915 年,英国医生查尔斯·迈尔斯(Charles Myers)首次在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使用“弹震症”(shellshock)一词,用来形容因为爆震冲击而造成生理以及心理受损的士兵。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 年至 1945 年)后,随着对士兵出现的压力症状有很多的认识,医师的诊断上开始使用战斗反应压力(Combat Stress Reaction (CSR))取代弹震症。虽然比起弹震症有了更多的了解,但医学界们对于该症状的出现仍不清楚。
1955 年,越战爆发,美国总共派出 270 万人前往越南作战,最后高达 70 万人需要某种形式的心理治疗。
美国海军陆战队列兵西奥多・J・米勒(Theodore J. Miller)表现出“千码凝视”(thousand-yard stare),是“战斗反应压力”的常见表现,包含注意力不集中、沮丧和疲倦的凝视。图/Wikipedia
战争后的第二次创伤
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PTSD 被发现以前,已遭受精神创伤的士兵们可能需要面对社会歧视所造成的二次伤害。当时由于对弹震症的成因了解极少,有士兵因此被指控逃兵以及懦弱被送上军事法庭,甚至因此被处决。越战后虽然试图重新融入社区的遭受创伤的退伍军人数量相当惊人,但他们既无法获得适当的治疗,也无法从退伍军人管理局获得残疾抚卹金,导致美国产生极大的家庭以及社会问题,也催生许多描述退伍士兵因战争创伤导致无法正常回归社会的经典影视作品,如电影《越战猎鹿人 The Deer Hunter 》(1978),以及《第一滴血 First Blood 》(1982)。
电影《第一滴血 》的蓝波是有 PTSD 的越战退伍士兵,在重返社会时遭受不合理待遇。图/imdb
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PTSD
在 1970 年代,临床上医师开始使用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 PTSD 一词来诊断越战回来的退伍军人出现的症状。一直到 1980 年代,美国精神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才将 PTSD 纳入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Third Edition (DSM-III))。虽然 PTSD 被正式承认为精神疾病,但诊断上仍面临许多挑战。最大的困难就是 PTSD 的症状与太多的精神疾病相似,如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和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这也使得 PTSD 的归类和诊断需要不断的精进修正,在 DSM-IV 时 PTSD 归类在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的范畴,但在最新版本的 DSM-V,PTSD 已经和焦虑症分开来,有着自己的分类——创伤及压力相关疾患(Trauma- and Stressor-related Disorders)。这也有助于医界以及学界提高对 PTSD 的重视,能更了解 PTSD 对神经的影响以及治疗方式。
中医如何治疗受战争创伤的军人
根据《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和《晋书.卷七九.谢安列传》的描述,苻坚和许多他队伍中的士兵已经出现 PTSD 的症状,但西方国家一直到公元 1970 年代才对 PTSD 有更多医学上的见解,那究竟古代中国是如何治疗那些精神上受到创伤的军人们呢?
中国传统医学的奠基之作,也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并在东汉至隋唐时期经过多次的修订和补充。PTSD 出现的症状,可能接近中医所说的“惊悸”、“健忘”、“情志病”的范畴。在《黄帝内经》中《素问》的《举痛论》就记载“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说明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伤人先造成气的变化﹐然后才有各式疾病的产生。七情分别属于五脏(心、肝、脾、肺、肾),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五志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为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悲),肾志为恐,所以说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
虽然 PTSD 涵盖中医许多症状的描述,但古代中国并未有明确文献指出治疗的方式,透过现代医学诊断以及中医的结合,有研究认为 PTSD 最可能是热、火或体虚引起的心神失调;肝气郁结;及肾虚。次要的模式是长期肝气郁结(肝主脾胃、肝火、痰火、痰湿和心火)以及心、肾和脾器官系统体质缺陷的结果(Sinclair-Lian et al., 2006)。如此治疗上就可以根据中医师的评估来进行各脏器的调节。
结论
我们无法透过经典文学和改编真实事件的影视作品,就完全理解亲临战场带来的创伤。图/pixabay
我们能从许多经典文学和改编真实历史事件的影视作品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但这远远比不上亲身面临战场上的恐怖和带来的创伤。战争夺取无数人的性命,存活者面临的巨大的压力也将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