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solved Mysteries
当前位置: 未解之谜网 > 自然科学 > 地震预测行不行:地震前兆研究

地震预测行不行:地震前兆研究

2023-12-7 未解之谜网

地震灾害真的这么可怕吗?综观 1900 年以来天然灾害事件的死亡人数排名,第一名的确不是地震灾害(根据统计资料,目前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发生在 1931 年的江准水灾,造成约莫 200 万人死亡)。但以前十名来说,地震灾害就占了一半了,分别是:2010 海地地震 31 万人、2004 年印度洋大地震 30 万人(南亚大海啸)、1920 年海原大地震 27 万人、1976 年唐山大地震 24 万人以及 1923 年关东大地震 14 万人。

二十世纪以来前十名的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其中地震灾害就占了一半。 图/envato

这说明了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有一定的致命性。它没办法像台风、豪大雨可以发布透过天气预报,也不像土石流、火山爆发有明确的指标能提早预警,做出相对应的防灾措施。以目前的科技来说,地震发生到具有强大破坏性的 S 波到达,只有短短几秒的预警时间。虽然地震测报技术比起十几年前大有进步,距离理想的防灾机制还有一大段路要走。

这也是为什么地震预测对我们来说这么重要。如果真的能做到像天气预报一样,我们就有更充裕的时间针对震灾做出对应的防灾动作。这篇文章统整了地震前兆相关研究及背后可能的物理机制,让我们来认识什么是地震前兆吧!

地震前兆的线索: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对应的可能现象

地震发生前会有什么现象呢?首先要探讨地震发生的原因及过程。撇除火山爆发、陨石撞击、人为活动⋯⋯等因素,世界上多数地震都是由断层错动产生的。

因为地球板块无时无刻都在运动,当一个区域基于一些因素而锁定,地层就会持续的累积应力。某处发生形变、岩石产生破裂,而使地层回弹,就是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

在这个假设下,地震要发生前必须要有应力累积,这就是地震前兆的第一个突破口。如果我们能观察、监测到异常的应力变化,或许我们就能推测地震什么时候可能发生。

当然,应力毕竟是一种能量,我们需要藉由其他方式去观测、计算。像是在应力持续增加下,岩层中的裂隙可能会越来越多、孔隙率可能也会改变,以至于深层的流体往上跑,让地下水或土壤成分发生变化;又或者因为应力改变造成岩石的磁感率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大地磁场、电场,甚至是电离层的电子浓度发生改变。

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地震前兆研究中,几种相对直观的前兆讯号:地壳异常形变、地下水改变、小地震增加。

大地测量

大地应力的来源大多是板块移动,换句话说,监测地表位移就是检验大地应力结构的方法之一。

最直接的测量方法就是在出露的断层两侧加上应变计(应力计)、潜变计⋯⋯等测量仪器,像是在大坡国小里就能看到装在池上断层两侧的潜变计。日本地震学家坪川家恒曾经提出的“地壳异常持续天数”与“下一个可能发生的地震规模”的关系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遥测技术也应用在大地位移场的监测。一部分的科学家把注意力放在遥测资料上,它可以更大范围了解整体地块移动情况,克服难以部署设备的困境,像是 GNSS、InSAR⋯⋯等方法,不过它们的缺点就是解析度有限。

地下水监测

有时候深部的变化没办法直接反映在地表形变,这时我们就需要参考其他数据。地下水就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主要可以分成两个指标: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成分变化。

后者比较好理解,一开始我们提到,在地震发生前应力累积的时期,地层可能已经出现许多裂隙,而深部的气体就可以沿着这些通道往地面移动。如果遇到地下水层,气体就会进入地下水,造成地下水组成的变化。

最常使用的目标气体就是氡气(Rn),它在空气的组成非常稀少,主要存在地球内部。所以当地下水监测到异常的氡气含量,我们就会推测可能有什么原因造成地球内部气体往地表扩散。1966 年的苏联,就有科学家在加尔姆地区的地下水井中观测到氡气异常,进而预测接下来发生的塔什干地震。

而地下水井的水位变化,地震发生前累积应力导致地层产生应变,可能会使地层产生微小的裂隙,改变地层的孔隙率及渗透率,而造成地下水位高度变化。921 集集地震前,车笼埔断层附近地下水井的地下水位出现明显升降的变化。然而除了地震可能影响地下水位变化外,包括降雨、大气压力、潮汐甚至人为抽水等其他因素都会影响地下水井的水位变化,因此地下水前兆研究尚有重重难关,还需要更多的观测及研究。

异常的微震数量

在应力累积的阶段,断层上小小的破裂也会产生地震,这些破裂可能随着应力累积而持续增加,地震数量也会增加直到主震发生。在中国海城地震发生前,就曾经观测到微震的数量突然增加。

至于地震前应力会在哪里累积?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可能就在震源附近,或是完全没有预期的遥远区域!科学家们也在研究其中的可能。

在地震发生前,应力会在哪里累积?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图/envato

从有形到无形:从大地电场及大地磁场看地震前兆

应力改变可能还会影响到什么呢?除了在压力表现之外,同时也可能改变岩石的磁感率。这时我们就有机会藉由观测大地电场及磁场的改变,寻找地震前兆的线索。

可以想象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发电机,时时刻刻都在产生电磁场,而这些原生电磁场会在地下岩层产生或大或小的涡电流,进而产生次生电磁场穿出地表。

如果地下岩石的物理性质改变,次生电磁场也会发生异常的变化,进而造成大地电磁场异常。而另一个理论是,当岩石破裂会产生电流,伴随强大的电磁场。

像是中央大学的研究团队,就曾经在美浓大地震前,观测到震央周围数个测站出现异常的电讯号,为地震前兆研究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虽然以目前的技术及知识,没办法在每次大地震前都观测到电场异常,但它确实是一个有利的研究方向!

太空也有地震前兆?跳脱地圈的电离层观测

扩大来看,电磁场异常还会影响远在太空中的电离层。在四川大地震前也曾经观测到四川地区上空的电离层浓度明显减少。

为什么会影响电离层呢?目前学界有非常多相关物理模型,像是岩层可能具有压电特性,受到压力就会释放出正电,形成涡电流影响电离层;或是当岩石破裂产生的电流影响电磁场,使电离层中的电浆温度升高、体积膨胀而导致电浆粒子减少浓度降低。不过相关的理论及研究尚未成熟,其中还有许多限制及假设。

地震前兆的其他可能性:从地球科学推演到更广的科学层面

当然有人会问:“以前听过动物行为异常也代表有大地震发生,难道动物行为不能当作地震前兆吗?”

现在科学家也没办法给出明确的答案,因为动物的行为机制太复杂了!可能某些物种能捕捉到人类无法发现的前兆,但现在阶段我们真的不能确认,今天冬眠的蛇大量跑出洞穴,是因为有地震要发生?还是有其他环境因子?或者它们只是心情不好想要透气而已?

这些可能的方法,需要靠更多跨领域科学家们合力研究,将可能的原因及现象一一分析,未来十年、二十年后,或许地震前兆研究可以更完整、更多元。

地震前兆的困境与展望

回到现实层面,既然有这么多地震前兆研究方法,为什么地震预测到现在还没有像天气预报这么成熟的系统呢?

为什么有这么多理论,我们到现在仍无法预测地震呢? 图/envato

虽然理论看起来可行,实际上会遇到许多困难:

1. 地层结构比想象中的还要复杂,增加许多不确定性。

地层是非均匀的。理论上我们会形容底下的地层被锁定、在累积应力,但现实上,是有些地方被锁定、有些地方已经破裂、有些地方呈现韧性的稳定滑移⋯⋯。理论指出的现象没办法稳定且显着的发生,因为存在太多变数了!

2. 一百条断层有超过一百个可能的物理模式。

不同地方一定存在差异,何况同一条断层也可能因时间推移产生改变。之前就有学者尝试计算断层的活动周期,但结果不如预期。当时算出的地震发生周期,就在下一次地震时,又脱离了原本的周期。这也说明了断层活动不只具有空间变异性,也同时具有时间的变异性。

为了突破这个困境,不同领域都在努力精进。相信有朝一日人类能准确地预测地震,这是灾防的一大突破,也代表更了解我们所在的地球!

共有286阅 / 0我要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吧返回顶部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


请勾选本项再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