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不为人知的癖好!紫禁城最狂COSPLAY 魔性变装模样曝。(图/《甄嬛传》剧照 华视提供)
说到雍正的爱好,最有名的还是做为“cosplay鼻祖”的特殊身份。
之所以说雍正变装这件事,主要是因为雍正留下来一整套造型各异的画像——《胤禛行乐图册》(十三页)。这套画册中,雍正的确是穿着五花八门的衣服、顶着千奇百怪的发型,模仿了不少人。
例如《许逊降龙》中,胤禛在悬崖之上,穿着道袍,挥着拂尘,姿势很滑稽;而旁边的波涛之中,盘着一条张牙舞爪的龙。许逊是东晋时期的道士,开宗立派,成为道教的经典人物。今天,桃园大园区有一座仁寿宫,供奉的就是许逊的香火,当地人把许逊称为“感天大帝”。
接下来雍正还模仿的几个人。《东方朔偷桃》中,雍正扮演的东方朔就像是个变戏法的艺人;《李白行吟》中,雍正站在河边,似乎正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阮籍抚琴》中,雍正身着长衫端坐于竹林中,专心抚琴。
除了模仿古人之外,还有不少对不同风格着装的模仿。《岩穴喇嘛》中,雍正模仿藏传佛教徒,反映他尚佛的一面;《与兔共憩》中,雍正则模仿蒙古贵族。最有意思的是,雍正除了模仿各民族人士之外,还模仿西洋人。《洋装刺虎》中,他顶着一头假发,穿着十七世纪的法国宫廷风的背心和外套,拿着一把三叉戟刺向老虎。但这幅画中,雍正对他穿的这身洋装还是有些小改动,他把里面穿的西服背心织上中国传统的锁子甲纹路;然后又把法国式大袖口改成满洲式小袖口。
雍正这些画在今天来看是有些“魔性”。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这些画时,还以为是网络上的恶搞图片。做为帝王的雍正在历史上为什么会留下这样一组画作呢?是当皇帝当烦了,需要靠cosplay来愉悦身心吗?
尽管已经确认这些都是雍正本人的画像,但雍正朝内务府造办处的画作档中,根本没有记载这些画作的成画时间。学者们从许多蛛丝马迹中去找答案,推测出这组画极有可能是胤禛登基前,还是皇子时的画像。理由主要有三点:
第一,雍正继位时是四十五岁,而这组画里,他的胡须都偏短,年纪似与当皇帝时有差距;
第二,画中的场景相对简陋,雍正继位不久就开始翻修圆明园,翻修结束后,雍正在园中的各种画像,背景都相当漂亮,所以这组画极有可能是翻修圆明园之前创作的;
第三,把没有准确成画年代的这组《胤禛行乐图册》(十三页),和登基后成画的《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进行对比,明显发现后者的画工远比前者精细。正常情况下,一组皇帝的单人画像,怎么可能画得比在群像画中的皇帝还要粗糙呢?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胤禛行乐图册》(十三页)创作时,胤禛还不是皇帝。
即便成画时胤禛还是皇子,但看画中人物的岁数应该是封王以后了。一个满洲亲王为什么要找人画这么一组画呢?
很有可能和康熙朝晚年的政治形势挂鉤了,老四这场模仿秀是为夺嫡做准备,因为雍正做类似的事情是有“前科”的。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为了表达对农业的重视,找人画过一组《耕织图》来展现农民的生活。那之后,老四胤禛也找人画了一组。如果将其中一张摆在一起看,构图几乎完全一致。最大的区别是赶牛农民的脸,从普通百姓换成老四胤禛的脸;而远处房间里的人物自然就是他的福晋乌喇那拉氏。
雍正的目的再明显不过―拍老爹的马屁,表示自己同样重视农业发展,甚至愿意身体力行。
如果说胤禛版耕织图是展现自己对经济的重视,这组《胤禛行乐图册》(十三页)就是展现他对文化的包容。尽管这组画中胤禛的形象看上去杂乱无章,但仔细数一数就会发现,这组画把满洲士兵、蒙古贵族、蒙藏喇嘛、中原儒生、炼丹道士等当时清朝统治下的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核心社会角色都涉及了,还包括远在九州之外的西洋人。画中的服装都十分考究,但雍正的表情几乎都呈现淡定自若的模样。
雍正明显有两层目的:表面上,展现自己不贪慕权力、无心夺嫡的中立姿态;深层内里,显示自己对各类人群,甚至对西洋人都有深入了解,以此来暗示老爹,他在文化素养方面,完全有能力管理好这个国家。
同时,考虑到康熙晚年经常去老四胤禛家里串门子,这组画很可能是此期间诞生,《雍正像耕织图册》也好,《胤禛行乐图册》(十三页)也罢,尽管这些画作在一定程度上展示老四胤禛的爱好与趣味,但都是胤禛画给康熙看的,并以此为自己增添夺嫡砝码的工具。
我们不能只看“魔性”、有趣的画作,便把一个心思深沉的夺嫡冠军理解成有点萌的搞笑分子。不管怎么说,雍正都是个在官场混迹多年、在血雨腥风中逆风翻盘的狠角色。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