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是物理学基本原理,但牛津大学科学家最近发现这条铁则的例外。某些情况下,溶液中带类似电荷的粒子竟能在长距离内相互吸引。
粒子可以获得正电荷或负电荷,这决定它们在其他粒子周围的行为,2 个带相反电荷的物体靠近会互相吸引,2 个带相同电荷的物体会互相排斥。而随着总电荷增加和粒子彼此更靠近,静电力也变得更强(静电力的量值与其电量乘积成正比),这就是库仑定律(Coulomb’s law)。
但牛津大学团队最近发现一件怪事。当悬浮在某些溶液时,一些带电粒子就算距离相对较长仍会吸引相同电荷粒子;更奇怪的是,带正电和带负电的粒子在不同溶液表现也有异。
研究人员首先将带负电的二氧化硅微粒悬浮在水中,发现它们相互吸引形成六角形排列的簇,但带正电的胺化二氧化硅颗粒不会形成簇状。
这似乎违反基本电磁原理,即相同电荷的粒子无论任何距离都应该相互排斥。
在参考界面处溶剂结构颗粒的相互作用理论后,团队确定发现一种可以克服静电斥力的新吸引力,使水中带负电的微粒在大间距下吸引力超过静电斥力导致团簇形成,而水中带正电的粒子因溶剂驱动的相互作用始终排斥,所以不会形成簇。
这种效应还与 pH 值相关,研究人员能透过改变 pH 值来控制带负电粒子簇形成或不形成,无论 pH 值如何,带正电的粒子都不会形成簇状。
不过科学家又想知道情况是否能 180 度翻转,即让带正电的粒子形成簇、带负电粒子不形成簇。透过改用不同溶剂(团队实验选择与水具不同界面行为的醇类)后,果然变成带正电的胺化二氧化硅粒子聚集成六角形簇,带负电的二氧化硅则保持排斥状态。
这项发现可能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基本电磁原理,并且对不同化学溶液的相互作用具直接影响,包括自组装(self-assembly)、结晶(crystallization)、相分离(phase separation)等过程。
新论文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