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兽”是现代用来形容人品德败坏的成语,这句成语始于明朝,且最初并非用来骂人,而是代指朝廷上的文武百官,因为官员们服饰上都依照文、武和级别,分别绣上了不同的飞禽与走兽。
“衣冠禽兽”一词始于明朝,且最初并非用来骂人,而是褒义词,代指朝廷的官员,因为根据明朝官员的服饰规定,文官的衣服要绣上飞禽,五官则要绣上走兽,所以“衣冠禽兽”才成为文武官员的代名词。
明朝官员的服装包含袍子和补子,袍子按照品级分为3种颜色,一品到四品为绯色,五品到七品为青色,八品到九品则是绿色;补子是位于胸前和背后的方形装饰,一个品级代表一种飞禽走兽,并按照文武官区分禽、兽,例如一品文官会绣上仙鹤,是象征长寿的神圣动物,九品文官则绣鹌鹑,2种飞禽明显体现出品级之间的差别;而一品和二品武官会绣上狮子,九品武官则是绣海马。
傅小凡表示,官服颜色与图案差异,主要是为了礼仪规范的需要,比如皇帝聚集满朝文武官员,就可以依照服装颜色与图案的不同,快速排列每个人该站定的位置。
至于“衣冠禽兽”为何会演变成贬义词?傅小凡认为,和明朝恶劣的政治环境有关,在明朝中后期,朝廷与官员逐渐变得腐败,对待百姓的态度也越来越恶劣,就像是穿着衣服的禽兽,老百姓就逐渐将“衣冠禽兽”当作骂人、贬低人的话来使用了。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