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状星云(planetary nebulae)是星云的一种,现在观测到的这类天体形状各异,有的是猫眼状、有的是奇怪的盘状,还有的向两边张开像一对威武的翅膀。
行星状星云NGC 2392。(NASA)
这类星云是恒星演化至生命晚期的红巨星阶段,它的气体外壳膨胀并被电离形成的放射星云。被称为行星状星云是因为天文学家最初发现这些天体时,看到它们呈现类似于行星的圆盘状,但又有着雾濛濛的云气,所以结合“行星”与“星云”创造了这个新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按照常规的想法,恒星个个都是浑圆的球体,为什么膨胀后形成的星云却有着各式各样的形状?近期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一份研究给出了一种解释。
以前,科学家并未特意整合这些星云的资料寻找它们的规律。这份研究,通过分析大量的观测数据并建立电脑模型,发现了一种解释:恒星与其伴星的互动,以及它死亡过程中幸存下来的大颗行星对其施加的引力,塑造了行星状星云的形状。
质量为太阳8倍以上的恒星,到了生命晚期通常变成超新星爆发,而8倍太阳质量以下的恒星,到了生命晚期通常会变成一颗红巨星。
星风(stellar wind)是恒星表面发出的物质流,是恒星质量流失的途径之一。太阳风就是太阳发出的星风。中低质量恒星在生命晚期、在变成行星状星云之前,它们将先进入一个名为渐近巨星支(AGB)的阶段,这个阶段恒星向周围的空间释放大量的星风。
这份研究借助位于智利的阿塔卡玛大毫米波阵列(ALMA)提供的一系列AGB恒星数据,发现这些星风也有各种形状,例如弧形、贝壳状、对称的双瓣结构、螺旋状、同心圆状和转盘状等。
研究人员认为,从恒星吹出的星风应该是放射状,肯定是周围的其它天体影响了星风的形状,比如双星系统中另一颗伴星,或是这个恒星系统中存在像木星这样大颗行星,可能因为太暗观测不到,但是它们足够大对星风产生影响。
研究者用电脑模拟了具有各种伴星、行星情况下的红巨星所产生的星风模型,发现观测到的每一种星风的形状,都能由相应的模型而产生。
研究者之一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KU Leuven)的德钦(Leen Decin)说:“就像你用汤匙搅动咖啡将造成螺旋波纹一样,伴星把物质吸入的过程也会影响星风的形状。”
研究人员发现,所有星风的形状都和行星状星云的形状类似,这说明这两个阶段恒星形态的构成有着类似的机制。
这份研究对太阳未来形成的星云也进行了推测。
几十亿年后,太阳也将变成一颗红巨星。到时候水星、金星,包括地球都会被摧毁,近期研究认为,但是木星、土星有可能可以幸存,虽然不会留存很长时间,但是也有足够的时间对太阳形成的星云产生影响。
虽然太阳的周围没有伴星,研究者认为木星、土星的质量足够大,到时候它们的引力将在太阳AGB阶段的星风中刻画出一些弧形或贝壳状的纹路。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