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数百种鹦鹉之中,卡罗莱纳鹦鹉曾经是唯一的一种北美洲土生土长的鹦鹉。它的形象频繁出现在印第安人的传说和绘画里,当地人称它为“黄脑袋”。直到19世纪初,这种鹦鹉仍在美国的东部地区十分常见。但是,在此后的一百年间,这种鸟的数量突然锐减,它灭绝的过程如此迅速,以至于相关的科学研究几乎全未开展。1918年,世界上最后一只卡罗莱纳鹦鹉死在了美国的辛辛那提动物园里。那时,人们竟然还不确定它的巢是搭在枝头还是筑在树洞里。时至今日,卡罗莱纳鹦鹉灭绝的原因,依旧是个争论不休的谜题。
虽然灭绝的根本原因不详,但卡罗莱纳鹦鹉的消失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这种鸟的数量呈现出由东海岸向西减少的规律,这与当时欧洲人殖民、开拓美洲的进程是相符的。特别是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的速率显著提高。美国东部大片的原始森林被砍伐,沼泽和荒地被改建为城市和农庄。这使以湿地、森林为家的卡罗莱纳鹦鹉首当其冲。
卡罗莱纳鹦鹉
栖息地的减少带来了许多严重后果。其中之一就是藏身之处的减少。对于卡罗莱纳鹦鹉这样羽色艳丽,有喜欢鸣叫的鸟类来说,没有森林的庇护可能是致命的。这种鸟就像是飞行的红绿灯,很难不引起人类的注意。没过多久,欧洲人就开始捕捉、贩卖这种小鸟,将它们养作观赏宠物,羽毛用作女士帽子的装饰品。贸易的利润为捕捉鹦鹉创造了不绝的动力。
栖息地减少的另一个后果是食物的锐减。卡罗莱纳鹦鹉以各种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为食。它就像森林中园丁,不仅对松树、橡树、山毛榉的坚果来者不拒,还偏爱食用含有毒素的苍耳属植物的种子。当森林不断被农田和果园取代,鹦鹉们集结成数百只的大群,饥不择食地飞进农田里觅食。它们吃掉小麦,啄坏玉米,把苹果剖开,取食里面的种子。农户们对这些破坏庄稼的“害鸟”深恶痛绝,毫不留情地捕杀它们。
卡罗莱纳鹦鹉有一个独特的习性,它们的社群性很高,一只鹦鹉受伤后会发出警示和求救的鸣叫,这种鸣叫声能传出3公里远,听到的同类都会前来营救。可悲的是,一波又一波鹦鹉被同伴的哀鸣吸引,它们飞进果园,试图聚集在受伤的鹦鹉身边,但是这种习性却引发了农户对鹦鹉一轮接一轮的屠杀。
有些科学家认为,当时人类引入北美洲的家禽可能将“鸡新城疫”之类的疫病传染给了卡罗莱纳鹦鹉。这种外来的病毒迅速击垮了这个在美洲大陆上独立进化了千万年的物种。
19世纪下半叶,野生的卡罗莱纳鹦鹉已经十分罕见了。那时候尚有一些鹦鹉被饲养在动物园中,或被养作私人宠物。虽然这种鸟的寿命超过30年,而且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既能够长期生存,也能够繁殖,但是当时的人们却没有走这个脑子,人工保育和繁殖很不充分。
1904年,最后一只野生的卡罗莱纳鹦鹉也死于人类之手,曾经喧闹的鹦鹉群再也无处可寻。人们终于惊讶地意识到,这种曾经让农户们绞尽脑汁也驱逐不完的害鸟,竟然已经悄无声息地淡出了视线。如今,许多美国人提起这种仅产自北美洲的鹦鹉依旧是自豪不已,但是,事已惘然,无力回天。究竟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还是人类对于鸟类保护的不作为让卡罗莱纳鹦鹉迅速消失?不论这个谜题的答案如何,卡罗莱纳鹦鹉的灭绝都是大自然为人类敲响的一声警钟。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