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solved Mysteries
当前位置: 未解之谜网 > 历史故事 > 解密指南针:女王与教皇

解密指南针:女王与教皇

2017-2-15 未解之谜网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但中国学者似乎并不关心它为何会指南。例如在著名的《梦溪笔谈》中,作者沈括(1031-1095)虽然介绍了好几种指南针的制作法,甚至提到“磁偏角”(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却完全没有探讨背后的原理。

反倒是西方世界,很早便出现颇具说服力的理论,认为北极附近有一座巨大的磁山。直到十六世纪,著名的地图大师麦卡托(Gerardus Mercator, 1512-1594)都还坚信这个理论;在他所绘制的地图中,我们很容易找到这座黑色的磁山。

麦卡托凭想像绘制的北极地图

五个世纪匆匆过去了,如今连小学生都知道地球本身是个大磁铁,而且磁极位于南北极附近。不过,这个事实究竟是何时、何地、何人以及如何发现的,知道完整答案的人恐怕不多。

●伊莉莎白女王的御医

吉伯特像

话说公元1600年,英格兰女王伊莉莎白一世(1533-1603)已至暮年,回顾这一生,她不禁感到志得意满。

女王在位长达四十四年,开创了英国的“黄金时代”。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宗教上、文化上,这个欧洲的后起之秀都有空前的成就。

科学上也并未交白卷,就在这一年,《论磁石》这本重要的电磁学着作在伦敦出版,作者是女王即将任命的御医吉伯特(William Gilbert, 1544-1603)。

根据当时的学术惯例,《论磁石》全书以拉丁文写成,书名当然也不例外(De Magnete)。不过这个书名只是简称,完整的书名是《论磁石与磁性物体,兼论地球这个巨型磁石》。

这个冗长的书名很有创意,足以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却一点也没有透露“地球是巨型磁石”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

在公布答案之前,让我们先做个背景回顾:欧洲从十五世纪起进入海权时代,英国虽然起步稍晚,但紧跟在葡萄牙和西班牙后面急起直追,成就也不容小觑。而在那个航海活动盛行的时空环境中,医生出身的吉伯特对地磁现象越来越感兴趣,潜心研究十载左右,聪明的他便成为这方面的权威人士。

●划时代的模拟实验

为了证明“地球是巨型磁石”这个大胆假设,吉伯特自创了一个划时代的科学方法。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所谓的“模拟实验”。

他用磁石制作一个地球模型,将磁极订为南北极,然后利用特制的指南针,在这个模型附近来回游走,仔细测量各点的数据(指南针的方向以及“磁倾角”)。完成这个模拟实验后,他将自己的数据和当时航海家在世界各地所做的测量一一比对,发现两者相当吻合。

换言之,吉伯特是借着模拟实验配合实地观测,导出这个惊人的正确结论。

至于“磁倾角”为何是铁证,让我们用最简单的方式说明如下:

若将指南针比喻为天平,除非你位于赤道,否则这个天平一定歪向一边,而歪斜的角度就是磁倾角,它的大小会随着纬度而增加。

磁山理论完全无法解释磁倾角,即使在南北极各放一座磁山也不行。唯有将整个地球视为一大块磁石,才能让理论与观测结果互相吻合。

《论磁石》插图:磁倾角模拟实验

至于沈括书中提到的磁偏角,主要成因是磁南北极和地理南北极并不一致。吉伯特虽然熟悉磁偏角的现象,却错将磁南北极当作地理南北极,以致在书中对磁偏角做了错误解释,在此就不多做介绍了。

●不只磁学而已

《论磁石》全书共有六卷,除了磁学之外,还做了许多相关的探讨,例如讲述“静电学”的篇幅就不少。

虽然古希腊人已经发现摩擦生(静)电的现象──被毛皮摩擦过的琥珀具有吸引碎屑的能力──却从来没有给它取名字。为了必也正名乎,吉伯特从希腊文的琥珀(elektron)创造了“电”的拉丁文(electricitas),不多久,它就转成了英文(electricity)以及其他欧洲语文。

而在实验方面,为了检验物体是否带有静电,吉伯特发明了史上第一个验电器,这种可简称为“电标”的仪器并不起眼却相当实用。

《论磁石》插图:电标

必须强调的是,《论磁石》虽然在磁学上有重大成就,但是在电学方面,吉伯特却做出一个令人遗憾的结论:认为“电”与“磁”虽有相似之处(例如都有隔空的作用力),两者却有本质上的差异,不能混为一谈。

由于《论磁石》是一本权威着作,直到一个半世纪后,随着新证据的出现,才有学者敢于挑战这个错误的论断。

●捞过界的第六卷

基于对磁学研究的信心,吉伯特乘胜追击,在《论磁石》的最后一卷,将地磁理论延伸到天文学的领域。

例如在本卷的第四章,他声称地球的自转是受到地磁推动,因此自转轴和磁南北极“刚好”重叠。

(像不像把地球看成一个天文级的马达?)

如今谁都能一眼看出这个理论大错特错,但是它对天文学以及物理学的影响,绝对超出大家的想像。

影响之一,它激发了天文学家克卜勒的想像力,几年之后,克卜勒便发展出自己的“万有磁力”学说,用磁力来解释行星绕日的运动,这正是1609年出版的《新天文学》这本书的中心思想。

影响之二,它主导了其后半个多世纪的重力研究,直到一六六零年代,英国皇家学会的成员(以胡克为代表)大致都还相信重力是一种磁力。

影响之三,牛顿于一六八零年代提出的万有引力理论,骨子里也有磁力的基因,那就是“大尺度的超距力”──虽然电和磁都属于超距力,亦即隔空的吸力或斥力,但摩擦生电只是实验室的把戏,唯有磁力能够达到行星级的范围。

由此可知,从吉伯特(经由克卜勒以及胡克)到牛顿,其间存在着一条微妙的思想脉络,称之为一脉相承也不为过。因此若请科学史家票选万有引力的祖师爷,吉伯特想必能高票当选。

●天高教皇远

身为哥白尼的忠实信徒,吉伯特在《论磁石》的第六卷详细阐述了地球自转的自家理论(公转部分由于证据不足而有所保留),并以十足的火力对“地静说”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

请注意,这本书出版于公元1600年,距离布鲁诺被活活烧死顶多几个月。而在十六年后,伽利略还因为主张地球并非静止,受到一系列的宗教迫害,至死未能获得平反。

落差实在太大了!为什么吉伯特不必顾虑罗马教廷,也不担心什么宗教审判?

或许我们可以说,是因为英国距离罗马太远,教廷的势力鞭长莫及,正如磁力会随着距离衰减。不过,这个答案只能勉强及格而已。

如果想拿高分,就一定要从伊莉莎白一世谈起。

就在女王出生那一年,其父亨利八世以国王的身份和罗马教廷公开决裂。用历史名词来说,就是亨利八世搭上“宗教改革”的便车,自立门户成立了“英国国教”。

在宗教改革所出现的新兴教派中,要数英国国教对自然科学的态度最开明。相较之下,马丁‧路德开创的“路德宗”就比较保守一点(所以克卜勒也受过一点迫害,但比起伽利略又幸运多了,有机会再详述吧)。

虽然后来英国国内的旧教势力再度抬头,但由于伊莉莎白一世是坚贞的新教徒,在她登基之后,旧教势力很快便式微,新教从此在英国取得主导地位。

因此,不论是吉伯特或是几十年后的胡克、牛顿与哈雷,他们之所以能毫无顾忌地探讨太阳系的真相,真正原因是罗马教廷对英国毫无约束力──正如同磁铁只能吸引磁性物质,对于金银铜锡则无能为力。

共有540阅 / 0我要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吧返回顶部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


请勾选本项再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