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出,社会因素可能影响动物的健康。
周围人的温暖关怀可能是长寿的秘诀。同样,你的善举也可能让他人的生命更加长久。如果我们都能互相传递善意,或许我们都能拥有更多的时光。这已不仅仅是一句哲学格言,而是科学研究所证实的事实:善良很重要。
证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听起来跟现今的科学搭不上的话,或许并不是研究者们研究的初衷;研究者们起初的研究设计,涵盖了各种涉及心脏健康、成瘾以及DNA与寿命关系的测试。然而,善良的力量却意外地在研究中大放异彩,一些研究者决定不忽视这一点。然后他们以更审慎的方式测试他们的发现。
第一个获得关注是一项兔子的研究。这项研究的原本设计与受试兔子的社交环境无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之间的互动状况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在1977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给兔子喂食高胆固醇饲料,观察它们动脉中的斑块积累情况,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位科学家对这些兔子的慈爱照料,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当结果出来并且超越了所有人的理解时,研究团队最初感到困惑。不知何故,一组兔子动脉中斑块的堆积量比其它兔子少了60%。经过进一步的探究,他们意识到是研究人员的行为影响了实验结果。因此,他们开始关注这些细节。
1977年,科学家进行了一项研究,探究与实验室兔子建立情感联系对于主动脉阻塞的影响。?(Shutterstock)
据《兔子效应》(The Rabbit Effect)一书作者凯利‧哈丁(Kelli Harding)描述,该名研究员“非常善良且充满关怀”,她在喂食兔子时会与它们交谈、拥抱并抚摸它们。“她会情不自禁地这样做,这是她的天性使然。”
她的善举带来的结果在后续更多的实验中得到了验证,实验增加了更多组的兔子。那些与她建立了情感联系、能够识别她,甚至寻求她个人关注的兔子,其动脉阻塞的情况减少了超过60%,这表明,社会环境的确是由饮食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影响因素。这项研究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
接着,1978年的一项研究,通过为大鼠设计一个类似水疗中心的环境,揭示了社会互动对健康的深远影响。在这项成瘾研究中,与其它大鼠一起生活在丰富环境中的大鼠,比起那些孤独生活在简陋实验室笼子里的大鼠,更不倾向于自行摄取吗啡。所谓的“大鼠公园”(Rat Park)是一个宽敞的生活区,面积是普通小笼子的200倍,研究设立的假设是孤立会增加大鼠对吗啡的需求,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在“大鼠公园”里,16至20只不同性别的大鼠可以自由社交,这里有食物、玩具、跑轮,以及交配的空间。
在“大鼠公园”(Rat Park)生活的实验室大鼠,自行摄取吗啡的次数远低于被关在笼中的同类。(Public Domain)
研究人员提供了含有吗啡的甜水和普通水,供四组大鼠自由饮用。实验中,一些大鼠被关在实验室的笼子里,而另一些则生活在“大鼠公园”。有的大鼠从“大鼠公园”转移到笼子里,有的则相反转移到“大鼠公园”。结果发现,孤立在笼子里的雄性大鼠摄取的吗啡量是群居大鼠的19倍,这表明环境是影响大鼠自我给药行为的一个关键因素。
这项研究的发现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作家约翰‧哈里(Johann Hari)在一次TED演讲中强调,这些发现不仅探讨了成瘾问题,更揭示了社交关系的价值,这可能证明了善意的力量。
2009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对此也有相似的见解。在探索衰老、抗衰老以及影响我们DNA的因素的过程中,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研究了守护染色体末端、防止其在细胞分裂时退化的重要结构——端粒。负责生成端粒的酶称为端粒酶。
诺贝尔奖获得科学家揭开了DNA在分裂过程中如何维持其完整性的部分神秘面纱。
布莱克本女士在200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演讲中提到,除了遗传因素外,“心理压力、行为甚至营养因素”也会影响我们端粒的健康。
2017年,她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表示:“通常,已婚人士或有伴侣者的端粒较长。但我们也研究了遭受家暴的女性,她们的端粒较短,且端粒缩短的程度与她们在该关系中度过的年数成正比。这可能与长期处于威胁环境下的压力有关。有一项研究初步表明,拥有孩子可能对端粒健康有益,但该研究尚未得到独立验证,因此结论尚未定论。”
批评者指出,科学家们试图重现“兔子效应”和“大鼠公园”实验所展示的结果却未能成功。基本上,即使是相同的实验也可能因为“社会心理环境的不同”而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兔子研究的作者们提到。有人可能会对这种被称作“范式转移”的想法不屑一顾,而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个因素”。
善意或许是主观的,难以量化,但它的实际影响却在历史长河中,在不同文化间产生了深远的响应。或许不久的将来,善意将悄然风靡科学领域。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