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环球解密(点击复制)微信
当前位置: 未解之谜网 > 技术创新 > “轨迹体”重复滚出任何的特定曲线

“轨迹体”重复滚出任何的特定曲线

2023-10-25 未解之谜网

要一颗黏土球顺着缓坡直线滚下,轻而易举!若是画一条斜线,令球换个方向前进,就稍微困难一点。为了怕走偏,我们使出力气,压着它滚动,于是把黏土球推成柱状。现在它有左、右两头和一个曲面。接下来滚动的时候,它总是曲面接触地面,直直向前。不过,如果先前施力不均,黏土球变成一边大一边小,得到的形状就可能类似圆锥体,或是接近纸杯般圆锥台体的模样。这个时候滚出来的路线,会是曲线,而非直线。[1]如果想要滚得更华丽,形状又该长怎样呢?

形状与轨迹

假设刚才这样滚来滚去,各位读者没晕的话,还可以看看过去科学家设计出来的,各种奇形怪状的固体,例如:oloid、sphericon、platonicon 和 two-circle roller 等。它们虽然形状迥异,但是都能滚出特定重复的轨迹。[2]比方说,oloid是两个呈直角,分别插入一半,结合在一起的等大圆盘,外面包覆平滑的曲面(如图)。其中一个圆盘的边缘,会通过另一个的圆心。[3, 4]数学家 Paul Schatz 于 1929 年首次描述 oloid 的特质:曲面的形状会在它滚动时,顺势呈现出来;而质量中心的高度,虽然有所起伏,但是变化不大,所以滚起来还算平顺。[3]换句话说,在滚动的过程中,oloid 宛如绕着轴心旋转,其曲面的每个地方,几乎都会接触地面,于是画出来的轨迹,就是表面展开的模样。[3, 5]听起来很酷吧?有没有超想做一个来当玩具?(模板)(教学)不过,任职于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Institute for Basic Science)的 Yaroslav Sobolev 等科学家,觉得这样还不够看。[2]

Oloid 结构示意图。图/Dr. S. Wetzel on 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3.0)

Oloid 的外型、结构和表面展开图。图/参考资料 4,Figure 1, 2, and 3(CC BY 3.0)

轨迹体

以前那些能滚出漂亮波浪的造型,其实已经很厉害了。然而研究团队怀抱更宏大的野心,决定提高挑战性:他们想开发一个程式,来演算各种形状的固体。让这些固体在从斜坡滚下去的时候,理论上可以依循任何特定的轨迹,而且无限重复。以此程式设计,再 3D 列印出来的新东西,被称为“轨迹体”(trajectoid)。最后在中心塞入 1 颗钢珠,加重较容易滚动,然后实测它们的路径是否顺畅。[2]

研究团队在模拟的平面上,画了一条歪七扭八,毫无规则可言的短线。将此短线复制贴上几次,连成一条非常难看,还永无止尽继续丑下去的长线。再把平面的一边稍微提高,制造出坡度,方便之后在上面滚东西。这就是最终要滚的目标丑线,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先从简单的圆柱体于水平面上滚直线开始,之后才调整形状、方向和坡度等变因。[2]圆柱体质量中心相对于平面的高度,是它始终如一的半径,所以能稳定前行;[1, 2]而轨迹体的质量中心,是比3D列印材质沉重许多的钢珠,因而不太受外型设计影响。[2]

在塑形的时候,要注意诸多条件,比方说:轨迹体每次滚完短线,得毫无偏颇地回归原始方向,准备再滚下一段完全相同的短线。想象轨迹体与平面接触的地方,若会压出纹路,那么滚完第一段短线后,这条纹路的头尾必要相接,才能滚得出下一段同样的短线。此时,纹路在轨迹体上,区隔出来的两边表面积必须相等,各占 1/2。要是纹路的长度,不够绕轨迹体一周,就重复延长一倍,好令头尾互碰。在这个情况下,需要特别控制的表面积只有 1/4,使设计更为容易。另外,轨迹体的尺寸,绝对不能做得太大。不然会像大卡车难走九弯十八拐,三两下就前进某个距离,却画不出其中细微的蜿蜒。[1]

经过多番尝试之后,研究团队终于成功了,他们在2023年8月的《自然》(Nature)期刊发表了论文。

共有405阅 / 0我要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吧返回顶部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


请勾选本项再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