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solved Mysteries
当前位置: 未解之谜网 > 自然科学 > 地球资源很快就要耗竭?浅谈永续生产的“限度”

地球资源很快就要耗竭?浅谈永续生产的“限度”

2024-5-8 未解之谜网

限度:源头和终点

为了维持或降低资源的成本,我们采用的科技常常需要不断增加直接与间接燃料的使用量。⋯⋯此种作法耗费甚巨但实属必要,我们必须将愈来愈多的国民所得改用于资源加工部门,期能供应相同数量的资源。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 年

我们之所以担心自然界会崩解,并不是因为我们认为地球的能源和原料已经快要耗竭。事实上,World 3 模型中的每一种设想状况都显示,到 2100 年,世界仍将保有 1900 年时的大部分资源。我们的担心是来自于分析 World 3 中的各种推测后的结论:开发地球资源来源(源头)和利用废物吸收场所(终点)的成本将愈来愈高。

有关此种成本的资料并不充分。对此一议题的辩论却非常热烈。然而,我们依据所获得的证据可以推论:再生资源开采量在成长中,非再生资源出现耗竭的情形,而且废物吸收场所已快被填满,这些现象加总起来,正缓缓地、势不可挡的提高维持经济物质流的数量和品质所需的能源和资本的总量。这方面成本的提高,牵涉到自然界、环境与社会相关因素。最后,这种成本会高到让工业成长无以为继的程度。当此一情形出现后,原本可扩大物质经济规模的正回馈圈之运作方向将倒转过来,造成经济规模开始萎缩。

非再生资源面临耗竭,垃圾场也即将被填满。图/envato

我们无法证明以上的论断。我们可以设法使其看起来言之成理,然后提出某些建设性的反应。为达成此一目的,我们在本章内列举了大量有关资源来源和废物吸收场所的资料。维持新世纪的世界经济和人口成长需要各式各样的资源,我们将概述这些资源的现况及未来的展望。会对经济发展和人口成长造成影响的因素可说五花八门且不胜枚举,但我们可将之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包括用来支持所有生物与工业活动的自然要素,如肥沃的土地、矿物、金属、能源,以及可吸收废物并调节气候的地球生态系统。原则上,这些要素是有形的、可数的,例如可耕地和森林的公顷数、淡水的立方公里、金属的吨数,和石油的 10 亿桶数量。然而,实际上这些要素却很难加以量化。其总体数量是无法确定的。

这些要素彼此会互动——某些要素可以取代或生成其他要素,因此欲得知相关的确切数据益形困难。此外,有关资源、蕴藏量、消费和生产等名词的定义都不够严谨;科学本身未臻完备,且官僚体系又经常基于本身的政治和经济目的而扭曲或隐藏相关数据。另一方面,有关实体世界的资料常常是以经济指数——如货币价格——表达,须知,价格取决于市场,遵循的法则也与支配自然资源的法则大异其趣。尽管有以上的现象存在,我们在本章内仍将焦点集中于自然要素上。

第二类与成长需求有关的因素包括多项社会要素。即使地球的自然系统有能力支持更庞大、工业化程度更高的人口,但经济和人口的实际成长,将取决于诸多社会要素:如和平与社会的稳定、公平与个人的安全、诚实且有远见的领导人、教育和对新观念的开放、承认错误和进行实验的意愿,以及促成稳定而适切的技术进步所需的制度基础。

这些社会因素很难评估,更不可能进行精确的预测。本书及书中的 World 3 模型都未详细、明确的探讨这些社会因素。因为我们欠缺相关资料及可信手拈来的理论,故无法将这些因素纳入正式分析中。但我们瞭解,肥沃的土地、充足的能源、必要的资源以及有益健康的环境,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就算这些资源的存量非常丰富、这样的环境确实存在,但我们想拥有这些要素时,会受到社会问题的阻碍。然而,我们在此处假设,世界是处于最佳的社会状况中。

人口和资本工厂所使用的原料与能源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我们在地球上开采得来的。原料与能源不会消失:当原料已经没有经济上的用处后,会被回收运用或成为废物与污染物;能源经使用后,会成为没有价值的热流而被排放于空气中。原料与能源会源源不断地从地球的资源来源经由经济次系统流向地球的废物吸收场所(见图 3-1)。回收利用和更干净的生产过程,可以大幅降低每一消费单位的废物和污染量,但无法完全杜绝。

人们为了成长、维持身体健康、过着具有生产力的生活,及获取资本和繁衍后代,必须有食物、水、干净的空气、住所,及许多种类的物质。机器和建筑物为了生产货物和提供服务、获得修理,及建造更多的机器和建筑物,必须使用能源、水、空气,以及各式各样的金属、化学原料和生物原料。资源来源生产这些资源流的速度和废物吸收场处理这些资源流的速度不能超越某种限度,否则将会对人类、经济或地球本身的自我再生与调节过程造成损害。

这些限度的性质非常复杂,因为资源来源和废物吸收场所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动态系统的一部分,并由地球的生物地质化学循环来维持其运作。限度有短期性的(如提炼完成并储存于储油槽中待用的石油数量)和长期性的(如地底下可供开采的原油蕴藏量)。资源来源与废物吸收场所之间会进行互动,而且某些自然系统可能同时扮演两者的角色。举例而言,一块土地可能既是粮食作物的来源,又是空气污染所造成的酸雨的吸收场所。这两种功能的成效存在着相互消长的关系。

经济学家赫曼.戴利(Herman Daly)所提出的三项简单原则,有助于我们定义原料和能源永续生产的限度;这三项原则为 1:

就再生资源(土壤、水、森林、鱼源)而言,其永续使用率不能大于其来源再生率。(例如,当捕鱼率大于剩余鱼群生长率时,则渔获量将无以为继。)

就非再生资源(化石燃料、高等级矿产、地下水)而言,其永续使用率不能大于某一再生资源取代其角色的速率。(举例而言,一处石油蕴藏的永续使用方式是,由它产生的部分利润能有计划的投资于风力发电机、太阳电池及造林工作,以便在此一油藏耗竭后仍有另外的再生能源可供使用。)

就污染而言,其永续排放率不能大于其被回收利用、吸收或其于吸收场所转化为无害物质的速率。(举例而言,污染能永续排放至河流、湖泊,或地下水层的速率不能比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吸收其养分的速率来得快,否则将破坏地下水层的生态系统。)

任何活动若造成再生资源的数量减少,污染物吸收场的范围扩大,或非再生资源数量减少却没有某一再生资源可以取代,则此一活动将无法永续进行。换句话说,此一活动迟早要没落。在学术界、商界、政府与民间机构针对戴利的三项原则所进行的许多讨论中,我们从未听到有挑战这些原则的言论(但也几乎从未发现有人真正用心奉行这些原则)。假如有达成永续性的基本法则存在,那么这三项原则必然包含在其中。今天的问题不在这些原则正确与否,而在于全球经济活动是否尊重这些原则,以及果真如此会发生何种结果。

共有311阅 / 0我要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吧返回顶部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


请勾选本项再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