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天文学家已在早期宇宙已发现不少星系、类星体、黑洞,但直到现在,才终于找到第一个在宇宙黎明时期合并的一对类星体。
宇宙自大爆炸后一直在膨胀,这也代表早期宇宙比当前小很多,早期星系更有机会相互作用、合并,并促进类星体形成。类星体是由超大质量黑洞提供动力的星系,由于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正在积极进食大量气体、尘埃,物质剧烈摩擦从而发出极明亮光芒。
天文学家已看过不少超大质量黑洞合并的证据,加上也在早期宇宙发现数百个类星体,因此原本预期会在早期宇宙发现许多类星体在彼此靠近时合并,然而事实上,过去一直未从早期宇宙发现成双成对的类星体。
直到最近,日本爱媛大学天文学家YoshikiMatsuoka团队利用昴星团望远镜发现2个红移z=6.05的星系(存于120亿年前),经阿塔卡玛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阵列(ALMA)光谱成像确认它们为一对类星体,彼此紧邻相距仅40,000光年,中心超大质量黑洞质量皆约太阳1亿倍,且还有一座气体桥梁将它们连接起来,宣告终于找到于早期宇宙合并的类星体证据。
迄今已知最远的类星体合并影像。
虽然这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宇宙黎明时期被证明的合并类星体案例,但表明超大质量黑洞与星系确实都透过相互合并演化。而出现在宇宙“再电离时代(Reionization)”的类星体能告诉我们很多事,比如再电离起源、宇宙黎明期间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类星体宿主星系最初如何演化等观点。
新论文发表在《天文物理期刊通讯》(TheAstrophysicalJournalLetters)。
(图片来源:NOIRLab)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