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一词在古代写作“昏礼”,有不少人笑说是因为“头昏”了才会想结婚,但其实这个“昏”真正的意思为“黄昏”,来源于当时的婚礼都是在黄昏之后举行的,但为何古人要在这种即将天黑、光线昏暗的时候结婚呢?
关于婚礼最早的记载出自于春秋时期的《礼仪‧士昏礼》,“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可以见得古代的婚礼经常于黄昏举行,因此才将这项仪式命名为“昏”,但为何古人偏好在黄昏结婚呢?这源于原始社会“掠妇女”的风俗,男子会先将女子打昏再偷偷带走,而这种被称作“抢亲”的行为,则需要昏暗的光线当作掩护。
除此之外婚礼上还有许多习俗,像是拜堂,相信大家对“一拜天地,二拜高堂”这个句子并不陌生,其中拜天地象征对天地神明的敬奉,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展现,这项风俗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将“新娘拜见公婆”称作拜堂,且是在婚礼隔天才进行,到了南宋才改为在婚礼当天拜堂,并一直延续到现代。
再者还有一项习俗为“喝交杯酒”,其源于周代,最初称作“合卺之礼”,是新婚夫妻进入洞房后一起喝的合欢酒,“卺”是将一个葫芦切一半、分成2个瓢之意,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瓢饮酒,由于卺的味道苦涩,用它来盛的酒也会是苦酒,因此这个习俗有夫妻两人同甘共苦的寓意存在;后来到了宋朝才演变为“交杯酒”,用彩绸或彩纸将2个酒杯连接起来,象征此后夫妻将变成一体。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