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solved Mysteries
当前位置: 未解之谜网 > 自然科学 > 翻越性别高墙打破生乳营养迷思埃凡斯促成牛奶灭菌(2)

翻越性别高墙打破生乳营养迷思埃凡斯促成牛奶灭菌(2)

2024-8-7 未解之谜网

显微镜后的女性科学家系列

他像是一艘船在河中航行;四处遇到阻碍,唯独一面通畅;在那,所有的障碍都消失了,他徐徐地穿越着深深的航道,进入无尽的海洋。

——爱默生

埃凡斯在动物工业局的研究兴趣集中到一种致流产的传染性微生物。

丹麦兽医伯纳.班(Bernhard Bang) 在 19 世纪末发现了一种导致乳牛流产的病菌,而这种病菌多年来已知存在于受感染的乳牛乳房中。

而农业工业局病理部的施洛德(Schroeder) 和卡登(Cotton)在 1911 年从看似健康的牛只的牛奶样本中分离出这种病菌;几乎同时,另一组研究人员史密斯(Theobeld Smith)和费比恩(Febyen)也在 1912 年从牛奶中分离出同样的病菌。因此埃凡斯开始思索这类致牛只流产的病菌是否也会导致人类生病。

与此同时,苏格兰病理学家布鲁斯(David Bruce)分离出了会使人类发烧和肌肉疼痛的波浪热(或称马尔他热,Malta fever)的病菌,且发现可透过羊奶传染给人类。

当时的科学家都认为透过羊奶传染给人和导致牛流产的是不同的病菌。透过羊奶传染马尔他热的是羊微球菌;引起牛流产的则是流产芽孢桿菌。

但埃凡斯透过观察,认为这两种来源的细菌形态相似:这些细胞呈桿状,但有不同的长度;有些细胞很短,在显微镜下看起来呈球形。

经过细菌鉴定以及将病菌接种在动物身上的对比试验,埃凡斯推断这两者其实是同一种桿菌,并将这些发现于 1917 年 12 月在美国细菌学家协会(the Society of American Bacteriologists)年会上报告,并发表于 1918 年 7 月的《传染病杂志》(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而后来为纪念首先研究这病症的布鲁斯,这个病原菌被定名为“布氏桿菌”(Brucella abortus)。

同时埃凡斯基于研究发现也提出质疑:“我们是否确信,人类不会因为饮用生牛奶而偶尔发生腺热(glandular fever)、流产或可能的呼吸道疾病?”

Alice Evans 1945。图片来源:wiki

避免人畜传染 推动牛奶灭菌

1864 年,法国生物、化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描述了如何透过加热保存液体的系统,也就是巴氏杀菌。但当时这样的灭菌法应用于葡萄酒或啤酒,而不是牛奶,因为人们认为牛奶只要不被污染就是安全的。

当时牛奶的问题在于变质的速度。过去,有些乳牛场为了解决变质,会建在城市,以缩短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时间;而有些则使用掺假物,例如碳酸氢盐、糖、糖蜜甚至粉笔,来掩盖乳品腐败的状况。

对于埃凡斯提出喝生牛乳可能致病的质疑,不但未被采纳,还遭到其他科学家、医师和酪农业等各界的批判。

一来是科学家普遍相信发现结核菌的德国生物学家柯霍(Heinrich Hermann Robert Koch)所提出的观点:同一种病菌会同时造成动物与人类的共同疾病。

柯霍曾在 1901 年提出尽管结核病是牛只常见的疾病,产出的牛奶含有大量的“结核菌”,但这种牛型结核病不会传染给人。

他说,如果牛结核桿菌能够感染人类,就会出现很多病例,尤其是脆弱的儿童;但大多数医护人员认为案例数并不多并非如此。他甚至认为,采取措施保护人类免受牛结核病的侵害是不明智的。

二来是科学家们不相信埃凡斯这样没有博士学位的女性,能提出如此“重大的发现”。对酪农和乳制品业而言,埃凡斯则被认为在图利巴氏杀菌设备。

所幸,埃凡斯的发现在 1920 年后陆续得到梅耶(Karl Friedrich Meyer)等人的研究支持,被认为是可信的科学发现。 美国卫生局(USPHS)也从 1924 年开始制定了一项名为《标准牛奶条例》(Standard Milk Ordinance)的示范法规,由州和地方掌控乳制业机构自愿采用。之后又陆续颁布行政和技术细节,修改成 A 级巴氏灭菌牛奶条例(Grade A Pasteurized Milk Ordinance),提供全国统一的牛奶卫生标准。

重要贡献鼓励后进女科学家

为了表彰埃凡斯的成就,美国细菌学家协会(现为美国微生物学会,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ASM)于 1928 年推举她成为首位女性主席。

然而尽管有丰富的实验室经验以及预防措施,但埃凡斯仍在 1922 年感染布氏桿菌,并在往后几年反覆发作。她曾在回忆录中提到,“完全丧失能力和康复的时期交替出现,最后一次致残的病情恶化发生在 1943 年夏天,距感染之日已近 21 年”。

更惨的是,当时对疾病没有够多的认识,因此她和其他布氏桿菌患者一样,被诊断为“神经衰弱”,认为这些症状是被幻想出来的,被误解为骗子,是在“诈病”。但埃凡斯说,慢性症状方面的经历使她有机会亲眼观察这种疾病及其影响。

不过她也渐渐将研究目光转向溶血性链球菌,一直致力于此直到 1945 年退休。1975 年 9 月 5 日埃凡斯于维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逝世,享年 94 岁。她的墓志铭刻着::“温柔的猎人,追赶并驯服她的猎物,穿越到了新的家园”。

虽然埃凡斯并未取得博士学位,又曾因女性身份导致科学发现不被认可。但美国微生物学会于1983年为表彰埃凡斯在微生物学领域的参与以及杰出贡献,设立了“埃凡斯奖”(The Alice C. Evans Award),以表扬后进致力于微生物科学领域的女性。

共有156阅 / 0我要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吧返回顶部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


请勾选本项再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