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环球解密(点击复制)微信
当前位置: 未解之谜网 > 技术创新 > 从地心到日心

从地心到日心

2017-1-14 未解之谜网

哥白尼像(图像来源:维基百科)

先对这个题目做些说明:在此的“地心”并非地球的中心,而是指“地心(学)说”,“日心”则以此类推。

严格说来“地心说”和“日心说”都源自古希腊,但后者在当时只是一种概念,并未发展成正式的科学理论。因此就正统天文学而言,“日心说”的创始者是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这位家喻户晓的人物。

不过所谓的家喻户晓,恐怕只是他的名字而已。所以接下来,让我们用一则选择题,当作讨论这位“日心说之父”的切入点。

根据正史,哥白尼死于其传世之作《天体运行论》出版之后不久,请问这两件事有什么关联?

A.《天体运行论》触怒了罗马教廷,哥白尼因而惹来杀身之祸。

B.他呕心沥血完成这本巨著,由于积劳成疾,不久便重病身亡。

C.纯属巧合,并无关联。

D.以上皆非。

如果你选A,很可能是受到稗官野史的影响,例如在卫斯理的科幻故事中,哥白尼就被烧死好几回。“哥白尼说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转的,他被烧死了,因为他的观念,超越时代……”

如果你选B,代表你不了解哥白尼有多大的能耐。《天体运行论》固然博大精深,但是对于精力旺盛、身兼数职(神职人员、行政官、医生、数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的哥白尼而言,写这本书还不至于写到吐血。

所以C才对喽?毕竟任何不可思议的事,都有可能只是巧合。抱歉,也不对!

这就代表“以上皆非”才是正确答案,换句话说,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某种关联。

究竟是什么神秘的关联呢?答案或许有点反高潮。在完成《天体运行论》初稿之后,哥白尼迟迟不敢发表,一直等等等,直到确定自己来日无多,他才终于鼓起勇气,或说才终于豁出去了。

哥白尼之所以那么谨慎,是因为《天体运行论》的内容(就当时标准而言)太过离经叛道,极有可能让他成为两派人马眼中的异端。在十六世纪的西方世界,科学家与神学家皆为“地心说”的坚定支持者,可是《天体运行论》这本书却提出种种论证,企图说服读者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

至于哥白尼为何要用“日心说”来取代“地心说”,那就得从头讲起了。且说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在接受了“地圆说”之后,很快就更上一层楼,把圆圆的、静止不动的地球放到宇宙的中央(这是很符合直觉的一件事)。于是,从公元前四世纪起,这样的宇宙模型支配了西方天文学将近两千年。

“地心说”有两位主要的倡导者,一是鼎鼎大名的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二是知名度稍逊的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 100?-170? AD)。

其实就天文学发展史而言,托勒密的地位还在亚里斯多德之上,但一般人对他可能较不熟悉,所以在此做个简单介绍:托勒密生活于公元二世纪的埃及,当时已是罗马帝国的全盛时期,但由于他是希腊后裔,相关著作皆以希腊文写成,因此将他归类为“广义的古希腊科学家”并无不妥,这也正是一般科学史所采用的观点。

回到正题。亚里斯多德在《论天》这本书中,用哲学与逻辑语言描述了“地心说”的宇宙观。大约五百年后,托勒密以“地心说”为基本架构,用数学语言写成他的经典之作《(天文学)大成》。因此我们大致可以这么说,亚里斯多德提倡的是“定性的地心说”,托勒密则将“地心说”升级为定量的科学理论。

从托勒密到哥白尼这一千四百年间,“定量的地心说”始终一枝独秀,这就意味着西方天文学在这段时期几乎毫无进展。如今,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回顾这段历史,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如果换个角度想,其实也相当合情合理。因为托勒密的学说虽然不太正确,仍有相当程度的实用价值──不但能够预测日食和月食,还能相当精密地描述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的运行轨迹。

既然这样,哥白尼为何又要挑战托勒密呢?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托勒密的理论体系太过复杂,欠缺清晰的脉络,令人不禁怀疑只是一种凑答案的高深技巧。

举例来说,行星和恒星最大的不同,就是行星在夜空中的轨迹十分古怪,不但时快时慢,有时还会倒著走一段(因此希腊文的行星原意为“小密”),其中又以火星最为明显。为了描述这种现象,托勒密及其徒子徒孙只好假设行星并非单纯绕着地球转圈圈,而是在环绕地球的同时,还绕着许多较小和更小的圆形轨道转来转去。

哥白尼则慧眼独具地认为,想要终结这种乱象,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把“中心”从地球移到太阳身上。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拿游乐园的“转转杯”当例子。如果你坐在一个转转杯里,以自己为中心来观察周围的变化,只怕除了头晕眼花,很难看出什么规律。可是,如果你能设法站到场地正中央,然后再放眼望去,就不难看出每个转杯的轨迹了。

刊于《天体运行论》的太阳系模型(图像来源:维基百科)哥白尼曾根据自己的观测结果,将五大行星与太阳的相对距离算得相当精确。本图仅显示各行星的顺序,轨道大小并未依比例绘制,因此只是示意图。

由此可知,“日心说”比“地心说”优秀许多,当然应该取而代之。然而问题来了,哥白尼又为何认为,这个学说一旦公诸于世,就会被视为旁门左道甚至异端邪说呢?

原因之一,“地心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天文学界有着极为权威的地位,绝非轻易能撼动的。就算《天体运行论》提出许多强而有力的证据,哥白尼的同侪恐怕也会(基于偏见)视而不见,甚至嗤之以鼻。或者他们会反问,如果地球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像哥白尼所说的既有自转又有公转,为什么人类完全感觉不到呢?(万一有人这么问,哥白尼还真的答不出来!)

原因之二,早在几世纪前,罗马教廷就把“地心说”奉为真理,不容任何人质疑。谁要是敢提出异议,就可能会被送到宗教裁判所,也就是俗称的宗教法庭。虽然我们现在很难想像当年罗马教廷势力有多大,但请务必相信哥白尼绝非患了被害妄想症,才会小心翼翼到那种程度。

不过,历史的发展却相当吊诡。当哥白尼在生命中最后一年,终于决定将《天体运行论》付梓之际,他自己或许已经一无所惧,但别人并不一定这么想。因此,这本书并未完全依照他的意思出版──竟然有人(Andreas Osiander)自作主张,偷偷替他写了一篇告白式的序言,题目是〈致读者:本书内容纯属假设〉,声称书中所说的一切只能算是假说,仅有利于天体运行的计算,并不能反映天文学的事实。

我们无从获悉哥白尼是否看过这篇偷渡进去的序言,万一答案是肯定的,想必他会死不瞑目。(哥白尼临终的情形众说纷纭,通通只能当作传说。不过,其中“最符合读者期望”的版本应该是:哥白尼弥留之际已经失明,当《天体运行论》及时送到病榻时,他只能伸出手来,轻轻抚摸著书页,安详地咽下最后一口气。)

由于那篇序言并无署名,读者自然而然以为是哥白尼的自序。直到六十多年后,才终于有一位名叫克卜勒的学者,在自己的著作《新天文学》里大声疾呼,让世人知晓这个真相。

共有459阅 / 0我要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吧返回顶部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


请勾选本项再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