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目前可以制作以假乱真的图画、声音和视频,但是工程师指出,其能力仍非常初级,即使一只小飞蛾的神经网络功能也令人工智能望尘莫及。
据《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MIT Technology Review)近日报道,人工智能在学习方面的能力仍然极为低能,甚至不如一只小昆虫。
昆虫几次即可识别气味,而机器学习需要输入庞大数据,效果也不能保证达到理想的水平。
报道说,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科学家模拟传粉夜蛾(Manduca sexta)嗅觉神经系统的学习功能,制作一种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系统,来探讨生物天然能力的机制,以及寻找改进人工智能的方法。
科学家认为,嗅觉是生物体最简单而易于研究的神经功能,因此研究得较为详细。他们描述,嗅觉神经网络可分为五大方面,从30,000个化学感受器组成的行使侦测气味和产生信号的系统,到4,000个特殊细胞组成的处理信号组织系统。
蛾的嗅觉系统模式图。
科学家注意到,生物的天然嗅觉信号处理系统与人工智能截然不同。如,蛾的接收信号系统将信号传送至高一级别的组织,被进一步处理。而机器学习的信号传送途径总是在一个级别,不会增高。
而且,蛾的嗅觉信号还被转换为化学物质储存起来,并起到调节作用;而机器的记忆仅仅是相同信号的反馈,没有其它的转换。
此外,科学家还注意到,正是因为有这种不同信号的转换及化学物质的参与,蛾对气味才做出非常快速和准确的动作反应。而这方面的机制目前还不太清楚,因此所制造的这种人工智能性能还是极为低级,在对具体气味的反应方面表现得迟缓而低效。
尤其让科学家感兴趣的是,蛾的化学物质不仅仅与嗅觉有关联,还参与生物体其它功能的调节,这更是人工智能无法具备的能力。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