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著作《三国演义》虽然改编自正史《三国志》,但其实有许多桥段并非史实,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桃园三结义”,就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故事,刘备、关羽和张飞3人虽然情同兄弟,但并未结拜成兄弟,而且按照史料记载的出生年分,关羽其实比刘备年长1岁,大哥应该是关羽才对。
《三国演义》中出现的“桃园三结义”情节,其实并未发生,在正史中没有任何相关记载,且就算刘备、关羽和张飞3人结拜为兄弟,大哥也不会是刘备,而是关羽,因为根据《祀田碑记》等资料显示,关羽出生于公元160年,比刘备还要年长1岁。
而从《三国志》记载来看,刘关张3人就算没有真的结拜为兄弟,彼此的感情也十分深厚,远超过君臣,他们认识的时间很早,友情持续一生都没有改变,关羽和张飞不离不弃地跟着刘备四处征战,刘备也用行动证明义气,得知关羽被东吴杀死后,不顾后果也要为了关羽报仇。
但《三国演义》为何要无中生有出“结义”的情节?韩田鹿表示,古代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次序差别,也就是以“我”为中心,依照亲疏远近进行关系的排序,透过“结义”将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朋友模拟为兄弟,可以迅速拉近彼此的感情,互相承担比一般朋友更重的责任。
除此之外,自古以来民间就有结义文化,比如汉高祖刘邦曾与项羽约定为兄弟、汉文帝与匈奴单于结义等,但历史文献上大多是政治领袖间的结义,与其说出于情感,更多是与政治挂勾,比较类似结盟;宋代之后,统治者意识到这种结义对朝廷政治生态有很大破坏,于是开始严格禁止。
不过这种结义形式却在民间十分盛行,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越来越多农民离开乡村到城市,但独自离乡背井经常会感到孤单、无助,只有找人互相帮助才能在城市中立足,结义才会流行于民间。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