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不仅武将云集,谋臣也不少,其中一代枭雄曹操手握百万强军,挟天子以令诸侯,为曹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虽说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上也很有成就,例如他在《军谯令》一文中曾发明一句成语,含蓄又文雅地表达出死亡的意思,也让原本忌讳说“死”字的古人常挂嘴边,流传千古。
古人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忌讳,例如葬礼时忌穿红色、百家姓中不能与君王名字相同,然而在诸多忌讳里,死字可说是禁忌之首,尤其是在宫中,很可能因为一时失言而掉脑袋。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打败袁绍、刘备后,驻军故乡沛国谯县时,曾写了一篇《军谯令》,命令为阵亡将士立庙,抚卹其家属。
《军谯令》原文: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
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句“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意即倘若灵魂有知,我死后也没什么悔恨的了。曹操巧妙委婉地以“百年之后”取代人们恐惧的死亡,不仅没有“死”字难听、不吉利,反而给人一种延年益寿的感觉,因此当人们在谈及生命终结时,更乐于采用如此文雅又不失庄重的说法。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