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环球解密(点击复制)微信
当前位置: 未解之谜网 > 技术创新 > 未熟的荔枝別吃

未熟的荔枝別吃

2017-3-30 未解之谜网

荔枝(Litchi chinensis)原产于中国南方,为无患子科(Sapindaceae)的常绿乔木。最早出现于汉朝的文学典籍,写做“离支”或“离枝”,因为采摘时一定要把连着果实的枝条一起切下而得名。目前荔枝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农作物,年产超过百万吨,为世界第一;其次为印度。

在中国提到荔枝,绝对不能忘记杨贵妃。杨贵妃最爱吃荔枝,但由于荔枝保鲜困难,在没有冷藏设备的唐代,唐玄宗为了要博得她的欢喜,在荔枝盛产时便以快马不眠不休地将荔枝由岭南(广东)一路运到长安。所谓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在说这件事。在王祯的“农书”中就提到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日色香味尽去”,成熟的荔枝很容易因为发酵作用而发酸(味变),而发酵作用产生的酒精也曾让网络上传说“吃荔枝酒测不会过”,不过已经证实只要漱口就可以恢复正常了。

最近的一篇研究报告,又让荔枝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从1995年开始,印度比哈尔邦的Muzaffarpur,每年从五月中一直到七月季风雨降临前,常会有生病的小朋友被焦急的父母一早带到医院来。

让医生想不透的是,根据他们的父母的说法,这些小朋友们前晚都很正常,但一早就开始大哭大叫、抽搐,严重的甚至出现意识不清的症状,临床检查出现脑水肿等病征,致死率可达40%。

到底是不是传染病呢?原先也以为是传染病,但许多家庭常只有小朋友发病,尤其好发于一到五岁的小朋友。而且检查死亡的儿童的脑部、以及患病的儿童的血液样本,都没有发现病原的存在,所以应该不是传染病。

那么会不会是杀虫剂?由于这些小朋友的共同症状是低血糖(低于70 mg/dL),于是研究团队找寻与毒性低血糖症候群相关的文献,看看是否有什么农药会导致低血糖。

次甘胺酸 A。

结果农药没找到,倒是找到了西印度群岛的植物阿开木(ackee,Blighia sapida),未成熟的阿开果因为含有次甘胺酸A(Hypoglycin A),在食用后会产生低血糖的症状,导致牙买加呕吐病(Jamaican vomiting sickness)。由于阿开木与荔枝都是无患子科的植物,再加上过去在荔枝的种子中也发现了与次甘胺酸A结构相似的亚甲基环丙基甘胺酸(MCPG,methylenecyclopropylglycine),因此研究团队决定去看看到底是不是荔枝害的。

首先,由于比哈尔邦是印度的荔枝产地,每年五月中开始荔枝逐渐成熟,六月到达高峰,七月开始就逐渐下降;这与这个神秘的脑病发作的时期与频率刚好契合;接着,研究团队在当地的两个医院调查了104个病例发现,许多小朋友在荔枝产期中,白天都在荔枝园里面逛来逛去,到傍晚回家时,已经荔枝吃到饱,一点都不想吃晚餐了。而且,有相当多比例吃了尚未成熟的荔枝。

在这些病例中,研究团队检查他们的尿液,也发现了次甘胺酸A与MCPG的代谢物。真相到此可以说是几乎揭晓了:就是荔枝。未成熟的荔枝含有次甘胺酸A与MCPG,它们会干扰脂肪酸的氧化作用,造成脂肪酸累积而产生酸中毒。

至于低血糖的部分呢?由于许多小朋友因为荔枝吃饱了就不吃晚餐,加上肝脏储存的肝糖不足(在经济弱势家庭中很常见),于是产生夜间低血糖的现象;这时候身体当然就会启动糖类新生作用(gluconeogenesis)来制造葡萄糖给那些一定要使用葡萄糖的组织(如脑)使用,同时也会启动脂肪酸的氧化 --- 慢著!脂肪酸氧化在这些小朋友的体内,已经因为过量摄食荔枝被次甘胺酸A与MCPG给抑制了!于是便产生了急性低血糖、酸中毒,接着就是脑部急性水肿、抽搐、昏迷。

原来在果园里随处可遇、香甜可口的荔枝,竟然蕴藏着死亡的悲剧!但是荔枝很少人不爱,对经济弱势的儿童来说,与他们平凡而无味的餐点比起来,只有更诱人吧!要怎么办呢?只好透过当地的卫生组织宣导,要家长不要让小孩子吃太多(未熟的)荔枝;而且还提醒家长一定要让小朋友们吃晚餐。

除了牙买加呕吐病以外,在中国南方也观察到所谓的“荔枝急性中毒”。这部份倒不是因为次甘胺酸A与MCPG,而是因为荔枝含糖量约为16.6%,且大部份为果糖,会刺激胰岛素分泌,但是果糖又不能让组织自由运用,而必需送到肝脏去代谢;在这样的状况下,由于吃进去的(果)糖无法立即使用,而分泌的胰岛素又会降血糖,于是就出现头晕、心慌、昏厥等低血糖症状。荔枝急性中毒可以先试着口服葡萄糖,如果症状没有改善还是要送医院。

也就是说,未成熟的荔枝千万别吃,而成熟的荔枝虽然香甜可口,但也别吃太多,才不会生病喔!从小长辈都说荔枝吃多了会“上火”,不知道这部份是不是跟果糖含量有关呢?

共有504阅 / 0我要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吧返回顶部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


请勾选本项再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