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吃饭都使用筷子,而筷子的功能非常简单,但却是经过漫长的演变。古代人吃饭最早并不是用筷子,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类似于筷子的工具,但当时仅用于夹取或烹饪食物,甚至认为用夹子吃饭是不礼貌的行为,直到明朝才开始用筷子吃饭。
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类似筷子的工具“梜”,由树枝或骨头制成,主要用于将烧红的石头夹进容器里烧水,再将石头夹出来,后来功能演变成将羹汤中的食物取出,在《礼记・曲礼上》就有相关记载“羹之有菜者用梜”。
先秦时期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筷子只用于夹菜,《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当时的人认为用筷子吃饭,是非常没有礼貌的行为。除此之外,在《汉书 律历志》还出现用筷子算数,因此出现“筹箸”一词,《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也有提到,“张良对曰:『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指将筷子当筹码来计量规划。
由于当时的人吃饭是用手,因此食指才会称作食指,表示此为用于吃饭的工具,直到宋朝,筷子仍不是用于吃饭,而是局限于夹菜,当时主要用勺子吃饭,到明朝才开始用筷子吃饭,按照英国汉学家魏根深解释,也许是当时统治者多来自南方,而南方主食是米饭,餐具多使用筷子,此习惯也渐渐传到北方。
此外,筷子一词是吴语方言,又称江东话、江南话,明朝成化年间,《菽园杂记》记载,当时的吴中地区,船家避讳与“住”同音的“箸”,因为此字有“停船”的意思,因此改其为与“快”同音的“筷”,意旨尽快抵达目的地,在《红楼梦》第40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内文曾出现“箸”与“筷”,显示这2个字在明清时仍混用,直到五四运动后,筷子称谓才逐渐取代箸,成为现代的惯用语。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