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但是蛇类靠着“躲在地底”、“可长时间不进食”的两大优势,不仅度过了恐龙灭绝后地球的极端环境,更持续演化出多样品种,踏上除了南极洲外的各大洲繁衍后代。
综合科学媒体SciTechDaily及BBC的报道,由英国巴斯大学(University of Bath)带领的英德研究团队,14日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研究,他们发现导致恐龙灭绝的灾难性事件,却打开了蛇类的新世界。
研究团队利用化石来分析现代蛇之间的基因差异,重建蛇类的演化史,最终发现现存的蛇类都是从66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幸存的物种演化而来。研究团队指出,这种毁灭式的灭绝事件是一种“创造性破坏”的形式,使蛇类能够变得多样化,进入过往是由竞争物种占据的生态位置。
蛇类不仅在小行星撞地球后幸存,至今更繁衍出约4000样不同种类。
小行星撞地球后除导致恐龙灭绝,也引发地震、海啸、野火,大片尘埃遮挡住太阳,让地球陷入长达数十年的黑暗,估计当时有76%的动物和植物消失,不过蛇类和部分哺乳类、鸟类、青蛙和鱼类等少数物种在这场灾难中幸存。
研究团队认为,蛇类能在遭受撞击后的极端地球环境生存,主要是因为具有“生活在地底”及“可长时间不进食”的两项优势。在此之后,恐龙及白垩纪蛇(Cretaceous snakes)2个竞争者的灭绝,让蛇类能够前往新栖地、新大陆、发现新猎物,其中首先登陆亚洲。
蛇类后来开始繁衍出不同分支,例如眼镜蛇、束带蛇(garter snake)、蝰科(Vipers)、蟒蛇等,其中包括树蛇、毒蛇、眼镜蛇、蟒蛇等物种都是在恐龙灭绝后才出现,长达10米的大型海蛇亦是如此。
目前除了南极洲,全球各洲都有蛇类的踪迹,从海洋到干燥的沙漠,各式生态系统都能发现它们,有生活在地底下的蛇,也有生活在树上的蛇,全球各大洲一共分布约4000种蛇。
带领这项研究的首席研究员克莱恩博士(Dr Catherine Klein)惊叹,“这很了不起,因为它们不仅在大灭绝中活了下来,而且几百万年来,它们在以新的方式利用它们的栖息地,如果没有小行星撞击地球,蛇类很可能不会有今天。”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