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地区供奉城隍爷,但你知道他的来历吗?
城隍爷被认为是阴间行政官,不过在古代他其实主要是保护城池,直到隋唐时期,城隍爷才开始掌管生死簿,明朝时因朱元璋非常崇敬城隍爷,甚至下令为城隍爷分封爵位。
《左传·襄公九年》记载“二师令四乡正敬享,祝宗用马于四墉,祀盘庚于西门之外”,指古代主持祭祀祈祷者“祝宗”杀马祭祀四城的神灵,在《礼记·礼运篇》也记载“天子大蜡八,水庸居其七”,意思是天子每年岁末需祭祀8位神祇,而水指的是护城河、庸是城墙,由此可知,第7位水庸神就是城隍神。
古时城隍爷是从“城墙”与“护城河”演变而来的自然神,属于“守护城池”的神,而且祭祀者只限于天子。另外,在《北齐书‧慕容俨传》也曾记述,北齐大将慕容俨曾于郢城拜城隍神祠而战胜南梁敌军,是正史最早的明确记载,在《隋书‧五行志》记载,“梁武陵王纪祭城隍神,将烹牛,忽有赤蛇绕牛口”,可知南北朝的城隍已成为民间信仰。
直到隋唐,城隍爷的职责出现转变,开始掌管生死簿,成为阴间行政官、司法官,而各地掌管生死簿的城隍爷通常都有名有姓,大多是历史上已故的正直名人,例如河北承德供奉的果郡王“允礼”;明代嘉靖年间,直臣杨继盛冒死上书《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十大罪状,岂料却反遭入狱杀害,死后被尊称为“北京城隍”,且各地百姓心中的神人不只一位,因此许多城隍庙会同时祭拜多尊城隍爷,到宋代,部分地区的城隍祭祀甚至被列入国家祀典,成为官方祭祀,由郡县官员带领祭拜。
此外,明代初期城隍爷还出现级别,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崇敬城隍,册封京师、府、州、县四级城隍,让各级城隍都有不同爵位和服饰,第一等是京城应天府城隍,等级最高,名号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第二等则是朱元璋得天下期间最要城市的城隍爷,被封为王,例如开封、临濠、太平、和州及滁州;第三等封为“二品威灵公”;第四等封“三品灵祐侯”;第五等“四品显祐伯”,县级以下则不设城隍而是土地公。
不过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取消城隍的爵位,仅称某府、州、县、城隍之神,而且使用木制神主牌位取代神像,直到明代中期后,不少城隍庙又重新塑像供奉,并赋予姓名称号,随着民间社会开始对城隍庙进行修缮与管理后,城隍庙也被当作发布消息和官民沟通的地方,可见城隍爷在社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城隍爷不仅资深,而且职务多又复杂,在明清小说里,常出现一副城隍庙通用对联,上下联分别为“阳世三间,积善作恶皆由你”、“古往今来,阴曹地府放过谁”,横批则是“你可来了”,不过随着时代转变,城隍爷的地位虽不如古代,仍是百姓心灵上的寄托。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