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折是清朝官员向皇帝进言、报告事务的文书,然而当中却隐藏不少“废文”,让平时政事繁忙的皇帝相当崩溃,每次批阅奏折都只能无奈回复,也造就许多现代人熟知的“经典名言”,像是康熙帝的“朕知道了”、雍正帝的“朕就是这样的汉子”等等,但其实官员会上奏这些“废文”,全都是制度惹的祸。
在清朝有不少看似“废文”的奏折,像是康熙58年,闽浙总督觉罗满保上奏,奉送台湾的土产芒果,康熙回复表示:“知道了,看起来没什么用,不用再送了”,未料过了一个月后,觉罗满保居然又送上芒果;除此之外,杭州织造孙文成会准时在每个月的1号上奏、向雍正请安,每次雍正都不厌其烦地回答:“朕很好”,未料有一次孙文成上奏天气和粮食价格报告,雍正竟也下意识地回复:“朕很好”。
而直隶总督赵弘燮则是在同一个月内,不断向康熙报告顺天府、保定府6月初的下雨情况,一开始康熙还很有耐心,和他解释收到太多报告天气的奏折,自己也早就了解近期的天气状况,未料隔几天后,赵弘燮又送上一样的奏折,他只能无奈地和对方说:“已经回复过了”,最后更是崩溃地要对方“不要再报了”。
不过清朝官员之所以会经常上奏“废文”,主要是因为“制度”导致,以问安为例,官员通常习惯“凡上奏折一匣,必附请安折一封”,像孙文成虽然有许多看似没必要的请安折,但这也代表他汇报的正事很多;至于各地雨水汇报,则是因为当时是农业社会,奏报当地雨雪、粮价等事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在当时看来确实很麻烦,不但皇帝对此感到崩溃,就连官员也头痛不已。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