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亿欧元天文望远镜拍出的照片,你看过了吗?你看到现在这些照片,揭开了宇宙过去与现在、空间与时间所交织的秘密吗?
今年 11 月 7 日,位在 L2 拉格朗日点的欧几里得望远镜,终于传回来它升空后的第一批照片。这 5 张照片不只展示了望远镜的强大性能,更让我们窥见过去无法看到的,宇宙深处的幽美与奥秘。就让我们一起透过这些独特的照片,来一场探索宇宙的奇异之旅吧!
欧几里得望远镜有什么厉害之处?
今年 7 月 1 号升空的欧几里得望远镜,任务是观察宇宙大尺度结构,来研究暗物质与暗能量在宇宙中的分布与性质,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自己身处的这个宇宙。
去年七月,接棒哈伯望远镜任务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传回来了升空后的第一批相片,每张照片都美的震撼人心,也带着我们从全新的视角,眺望遥远的系外行星、恒星、星云与早期宇宙。当时,我们制作了一集节目,和大家分享这批照片背后的重要意义。我们也提到,每个望远镜在完成校准以后,都会发布一批“开光照”,向外界传达望远镜已经可以顺利运作的好消息,同时也让大家了解这台新望远镜身上,背负了哪些重要的使命与任务。
而这次,新升空的欧几里得望远镜也终于完成校正,传回来不同于韦伯望远镜,从另一个视角看宇宙的开光照。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欧几里得望远镜。它的观测波段是可见光到近红外线波段,目标是观测大范围、不同远近的宇宙天体。预计在 6 年的服役期间,建立完整清晰的宇宙 3D 立体图像。只是,刚退役的哈伯太空望远镜,主要任务就是可见光波段的研究,去年刚任务正式开始的韦伯太空望远镜,则是红外线波段的佼佼者。那欧几里得望远镜有什么突破之处吗?这座花费 14 亿欧元的望远镜当然有它独到之处,它强大的地方在于,可以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高解析度的照片,同时拍摄更大范围的宇宙。比如哈伯太空望远镜需要好几天观测的天体,欧几里得望远镜一个小时就可以搞定,而且解析度更高。
欧几里得太空望远镜。图/wikimedia
其实看它们的任务目标就能很快理解,现在在天空上的韦伯和欧几里得,虽然有部分任务重叠。但韦伯更着重在寻找系外行星与观察星系、恒星系统的演化。欧几里得呢,则是将视野放大到整个宇宙,希望了解暗物质、暗能量在整个宇宙间扮演的角色。所以比起韦伯太空望远镜着重在拍摄小范围、高解析度的天体照片,欧几里得望远镜一开始的设计,就是要在短时间内扫描更大片的宇宙。因此,欧几里得望远镜也确实成为建立宇宙 3D 立体图像的最佳望远镜,定期的大范围扫描天空,让我们能一窥宇宙随时间的演化动态。
那么,就让我们来欣赏欧几里得望远镜的第一批照片吧!
欧几里得望远镜第一批照片公开!
第一张照片,像是在宇宙这张巨大的黑布上,撒下大小珍珠。它是一张距离地球 2.4 亿光年,英仙座星系团的影像照。
宇宙中有许多星系团,英仙座星系团就是其中之一,里面包含超过 1000 个星系,是宇宙中最大的结构之一。除此之外,这张照片不仅清楚拍下了星系团,如果将照片放大来看,还会发现背景中有许多过去难以看到的星系,数量超过 10 万个,最远的甚至达 100 亿光年。为什么第一批照片要选择拍摄星系团呢?因为研究星系团能帮助我们了解宇宙大尺度结构,进一步推算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比例。
宇宙中的星系分布其实是不均匀的,有些地方有许多星系,有些区域则几乎没有。整个宇宙中天体的分布看起来就像是一张巨网。可是,为什么宇宙的大尺度结构是网状的呢?天文学家认为宇宙大爆炸之后,物质在宇宙中的分布会有些微的不均匀。当宇宙逐渐冷却,气体物质密度较高的地方会因为重力吸引而塌缩。但因为温度很高,高温产生的巨大压力又让气体团反弹回来,就像挤压一个压力球一样。来回震荡的过程中气体会像声波朝四面八方传递出去,称为重子声学振荡(BAO,baryon acoustic oscillations)。最后整个宇宙就像下毛毛雨时的池塘,形成由许多涟漪交织的网状结构,波腹的地方气体密度较高,变成星系高度聚集的区域,我们称为星系团。其他地方气体密度低,形成的星系数量较少,就像是宇宙间的孔洞。
而根据宇宙学家计算,要形成星系团、宇宙网(cosmic web)这类的宇宙大尺度结构,只靠已知物质提供的重力是不够的,很可能还有许多我们还不了解的物质参与其中,也就是暗物质。这张照片不仅能帮助科学家研究宇宙大尺度结构,更彰显欧几里得望远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科学家深入了解暗物质的分布与本质。
第二张照片是螺旋星系 IC342,离地球只有 1100 万光年,算是离地球很近的星系,但由于它被明亮的银河系盘面挡住了,观测的难度非常高。欧几里得望远镜利用近红外线仪器穿透尘埃进行观察,并移除许多银河系中的恒星光芒,最后才形成这张极高解析度的照片,展现了它观测隐藏星系的实力。
IC342。图/Judy Schmidt
这个螺旋星系在天空中的大小相当于一个满月那么大,要一次观测这样大范围的天空,同时保有超高解析度,目前只有欧几里得望远镜才办得到。由于螺旋星系 IC342 和银河系很像,观察它的演化有助于科学家理解银河系的形成过程。未来欧几里得望远镜也会观测更多隐藏星系和遥远的天体,绘制出它们的 3D 分布图。
第三张照片是不规则星系 NGC 6822。虽然跟 IC342、银河系一样也是星系,但形状不是螺旋而是不规则的。
透过光谱分析,我们知道这个星系中的重元素含量很低。重元素是透过大质量恒星核融合所产生的,重元素含量少表示星系里的恒星才刚形成,也就是一个很早期、相对年轻的星系。科学家认为,在宇宙早期星系刚开始演化时,大部分的星系就长得像这样,质量小、形状也不太规则。之后这些小星系会因为重力吸引其他星系,彼此相撞、融合成更大的星系,逐渐产生旋转的结构,形成像银河系这样的大质量螺旋星系。所以藉由观测这些早期星系,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星系的形成过程。
另外,照片中一颗颗蓝色的圆形区域,是球状星团。球状星团中的星星都是由同一团气体产生,是宇宙最早形成的天体之一,有些甚至比星系本身还早。透过观测这些球状星团的运动,能协助我们更了解这个星系的形成史。
球状星团大部分分布在星系的外围,以很慢的速度绕行星系,可能要好几年才能观察到要它们的运动。那科学家要怎么知道这些星团是如何移动的呢?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其中一种方式就是观察到它们与星系本身互动所留下的痕迹。在欧几里得望远镜传回来的第四张照片中,就呈现了这些细节。第四张照片是球状星团 NGC 6397,一个绕行银河系的球状星团。
当星团经过星系中的高密度区域,比如暗物质集中区、旋臂或星系盘面,星团中的星星会受到不同强度的重力吸引,使得星星彼此远离,这个力量称为潮汐力。顾名思义与潮汐的产生是相同的原理,由于地球各处受到太阳与月亮的重力总和不相同,在重力较强的地方海水受拉伸而涨潮,重力较弱的地方就会退潮。同样道理,球状星团在靠近星系中心的一侧受重力较强,远离星系的一侧则较弱,球状星团因而被拉伸,形成一条由星星组成的尾巴,称为潮汐尾。
透过观测潮汐尾,就可以了解球状星团,乃至星系的演化过程。如果没有潮汐尾,也可能代表有暗物质晕阻止外层恒星逃脱,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暗物质在星系当中的分布。但要瞭解潮汐尾的形成过程,必须有星团中每颗星星的移动资料,也就是需要同时进行大范围、短时间、高精度的观测。而欧几里得望远镜的优势此时就能充分发挥,它可以一次拍摄整个球状星团,而且只须一小时就可以得到这张高解析度的照片,连里面的很暗的星星也看的一清二楚。只要每隔一段时间拍摄一张照片,就可以制作成动画,了解星团中星体的运动轨迹。
最后,我们来介绍最后一张照片。它看起来最为梦幻,犹如一张宇宙中以繁星点缀的丝绸。它是距离地球约 1375 光年的马头星云,也是离我们最近,正在形成新生恒星的区域。在星云的上方(照片之外),有一颗明亮的恒星:猎户座 sigma 星,这颗星辐射出的紫外光激发了位在马头后方的星云,形成明亮、宛若薄纱的区域。组成马头的暗星云气体则因为温度较低,只有些微的热辐射,形成较为黯淡的前景,并稍微遮掩背后的明亮星云。前后星云层层堆叠,就像一幅宇宙给我们的水彩画。更进一步,藉由欧几里得望远镜高解析度的照片,科学家得以从中看到更多类木星、棕矮星、婴儿恒星等,协助科学家了解星云中的恒星形成过程。
图/wikimedia
对了,在我们介绍韦伯望远镜时有提到过,这些宇宙照通常不是它可见光波段下,真正我们肉眼所见的样貌。而是选定特定波长后透过颜色校正,甚至将不同波段的照片叠合,才得到的结果。也就是说,选则不同的电磁波波段,或是采取不同的调色方式,得到的照片都会有不同风味。
所以如果你觉得这张淡丽的马头星云不满意,也有这张,特别强化氢元素的红色光谱与氧元素蓝色光谱后,成为一张犹如灭世风格,带有点诡谲滤镜的另一种美照,是不是跟刚才的氛围完全不一样呢?
马头星云。图/wikimedia
顺带一提,对我来说,一样是星云照片,韦伯望远镜校色出来的照片还是觉得比较好看。例如之前介绍过的,韦伯望远镜开光照之一的船底座星云。还有原本是望远镜大前辈哈伯代表作,后来韦伯又重新翻拍的创世之柱,都更令人赞叹不已,对比与彩度都高上许多,给人一种正在仰望广阔宇宙的壮烈感。
韦伯望远镜所拍摄的船底座星云。图/wikimedia
创生之柱,左哈伯、右韦伯。
我们更了解这个宇宙了吗?
我们对于宇宙的瞭解还太少,目前宇宙中的已知物质,包括元素周期表上的所有原子,根据计算只占宇宙质能的 5%,剩下的估计都是暗物质与和能量。
但宇宙的奥秘就像一张复杂的拼图,每拼上一小块,都会给我们一些线索,猜测周围的拼图可能会是什么。当拼的够多,我们终有一天能得知宇宙整体的图画长什么样貌。恒星形成、星系演化方式、暗物质、暗能量等等,都各自是一块块重要的拼图,唯有了解它们才能逐步得知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奥秘。
举例来说,暗物质所提供的重力在星系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最被科学界接受的冷暗物质(cold dark matter)模型,假设暗物质是由质量很大的粒子所组成,透过重力吸引聚集成许多小块,小块暗物质再彼此融合成更大的暗物质团块,质量足够大的团块就可以吸引够多的气体,形成早期星系,之后再彼此融合成为更大的螺旋或椭圆星系。但透过数值模拟,科学家发现这个模型有些问题。理论上来说应该要有数百到数千个小卫星星系,绕行像银河系这么大的螺旋星系旋转。但是天文学家实际上只观测到约十个小星系绕行银河系,这是著名的卫星遗失问题(Missing satellite problem)。
因此科学家又提出更多暗物质模型,比如与冷暗物质相对的热暗物质(warm dark matter)模型,可以透过热运动所产生的压力抵销重力,使得小暗物质团块变得不稳定,从而解释为何小星系的数量这么少。除了热暗物质以外,还有众多的暗物质模型。但要证明哪个模型是正确的,就需要更多观测数据与星系演化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才能得到答案。
不过看过欧几里得望远镜传回来的第一批照片,并了解其中代表的重要意义,就能充分感受到我们离解开这个谜团又更近了一步。还没完,预计于 2027 年升空的罗曼太空望远镜(Nancy Grace Roman Space Telescope),与欧几里得望远镜相同,都肩负研究暗能量与暗物质的重要任务。两座望远镜将一同一个从可见光,一个从红外线波段观察大范围宇宙,期待能为科学家带来宝贵的数据,解开这盘旋好几十年的谜团。
最后问问大家,在这批照片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张呢?
英仙座星系团,大尺度的宇宙图像,原来长这样。
螺旋星系 IC342,我们的邻居竟然这么漂亮,这么具有螺旋力。
马头星云,有层次感的星云照,真的令人目不暇给。
更多你喜欢的照片,或希望我们来介绍的天文照片,分享给我们吧!
!评论内容需包含中文